中國大壩造成東南亞國家缺水?專家:説法不實且忽略瀾滄江水電項目積極作用

【環球時報記者 胡雨薇 白雲怡 陸合興】儘管得克薩斯州民眾深陷能源危機、飽受缺水缺電的苦惱,美國一些政府官員的注意力卻集中在地球另一端的湄公河水資源問題上,借這一話題挑動中國與周邊東南亞國家的不和。2月下旬,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賴斯在推特上稱,美國“對湄公河水位下降感到擔憂”,並“與該地區一起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時分享重要的水資源數據,包括上游大壩運行的信息”。

普賴斯的聲明基於湄公河委員會此前的一份報告,認為位於中國雲南省景洪市的一座大壩限制放水是形成今年年初湄公河沿岸國家缺水的原因之一。不過,根據《環球時報》記者採訪行業人士得到的信息以及相關數據,這一説法並不屬實,且忽略了湄公河上游瀾滄江上水電項目的積極作用。

《環球時報》記者查閲得知,中國官方數據顯示,景洪水電站今年1月份的月均出庫流量為1243立方米/秒,較多年來的平均天然流量696立方米/秒偏多76.0%,較去年同期高出16.2%。而2月初至今,該水電站的月均出庫流量為1026立方米/秒,較多年來的平均天然流量586立方米/秒偏多74.8%,與去年同期持平。行業專家認為,這説明景洪水電站的修建恰恰有助於緩解下游國家的乾旱情況,而非相反。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長聘教授田富強長期研究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資源情況。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流域屬於季風氣候區,12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降雨量少而河道流量低,6月至11月的雨季徑流量往往是旱季的3.7倍,旱季河道水位低是自然氣候特點導致的。

“中國的瀾滄江梯級水庫具有較大的庫容,但以發電和防洪功能為主,除少量的庫區水面蒸發外並不消耗水量,且在正常的調度規程下水庫的蓄洪補枯作用比較明顯,在2016年和2019年湄公河流域發生的旱季乾旱中發揮了一定的補水作用。”他表示。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則對《環球時報》表示,由於湄公河地區極端天氣不斷增多,湄公河委員會在技術層面對流域水文信息的預測和管理難度不斷增大。加上個別地區外國家試圖繞開湄委會,建立所謂“湄公河水壩監測項目”,給湄公河委員會很大壓力。這種壓力有時會促使湄公河委員會可能在沒有基於客觀事實做出調查和研究的情況下,就對湄公河水資源的真實情況得出誇大的“擔憂”和結論。“當然,由於湄公河的水與沿岸各國人民的生計息息相關,個別技術官員措辭略帶誇張,一定程度上也情有可原。”

據媒體公開報道,“湄公河水壩監測項目”是美國國務院資助的一個項目,由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史汀生中心運行。該機構近年來持續在湄公河問題上抨擊中國,但中國行業專家普遍對該項目的數據準確性和動機持懷疑態度。

翟崑表示,事實上,湄公河委員會在2月22日的最新報道中已經承認,對景洪水電站水資源流出量先前判定的數據與中國水利部通報的水流量之間有較大“誤差”,可能是由於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計算所致,並表示將與中國水利部共同努力,提供更加一致的排水信息。

翟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期景洪水電站出水量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維護電網輸電線路,這是短暫的特殊情況,中國水利部已經及時通知湄公河委員會,流域水流量也已經得到恢復。實際上,中國僅佔湄公河總徑流量的13.5%,對下游地區造成的影響非常有限,且這次技術性出水量下降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不會對下游國家農業漁業生計產生實質性損害。

田富強也持同樣觀點。他表示,位於中國境外的湄公河支流上也建有大量水庫,總庫容達到372 億立方米以上。因此,當湄公河下游發生嚴重旱情時,需要充分發揮干支流、上下游水庫的聯合調度作用,最大限度地緩解枯水季節的乾旱形勢,這需要全流域通力合作,提升瀾湄水資源合作水平。

中國自去年11月起,向湄公河國家提供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瀾湄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也已開通運行。瀾湄六國還通過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機制及時通報水電站重大調度情況,分享有關數據。“瀾滄江—湄公河並沒有出現個別學者所説的水衝突,相反各方以水為紐帶不斷深化互信合作。”翟崑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大壩造成東南亞國家缺水?專家:説法不實且忽略瀾滄江水電項目積極作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