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讓每個人在個案中感受公平正義 | 新京報社論

良法善治,讓每個人在個案中感受公平正義 | 新京報社論

宏大的立法體系與法律概念,架構了法治中國的基礎,而那些個案中彰顯的公平與正義,每個公民都能感同身受。

良法善治,讓每個人在個案中感受公平正義 | 新京報社論

2021年12月4日,山東省濱州市高新區的法律工作者向羣眾發放普法資料。圖/新華社

新京報社論

2014年12月4日,張氏叔侄冤案的當事人張輝、張高平被邀請參加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個國家憲法日“讓法治成為信仰”主題宣傳暨“12·4”公眾開放日活動。此舉被現場媒體視為最高法院藉此機會向外界表達對冤錯案件的立場。張高平説:“沒想到最高法院領導邀請我們到最高法院來參觀。以前我怕法院,怕打官司,現在我不怕了,沒做壞事,我不用怕。”

沒做壞事就不用怕,違法違規必被抓,這是十年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帶給民眾的切實感受。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十年來,司法機關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究的原則,依法糾正了浙江張氏叔侄案、河南李懷亮案、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等一大批重大的冤案錯案,同時,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追責,讓冤屈得以洗刷,正義得以伸張。

每一起冤假錯案的背後,不僅給當事人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讓其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還有損人們對司法公正的信任。對其及時糾偏,才能在全社會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

其實,這正是十年法治建設的一個縮影。從民眾的切實感受出發,從與民眾權益關聯密切的方面入手,廢止勞動教養制度、收容教育制度,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制度,全面依法治國以完善具體法規、法律原則為抓手,循序漸進,積厚成勢,形成一系列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法治成果,提升了全社會對司法保障權利的信心。

這些變革與成就,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提綱挈領。第五次修改現行憲法、編纂民法典,先後制定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台階;加強法治宣傳教育,設立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從憲法到民法,從法治政府到法治宣傳,全面依法治國如東風浩蕩,面面俱到,讓面貌煥然。

良法善治,讓每個人在個案中感受公平正義 | 新京報社論

2020年8月20日,在天津市津南區海河故道公園民法典主題長廊,市民在討論主題長廊展板上的法律案例。

圖/新華社

宏大的立法體系與法律概念,架構了法治中國的基礎,而那些個案中彰顯的公平與正義,每個公民都能感同身受。

無論微觀層面的變革還是宏觀層面的謀劃,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如同一面鏡子,於潤物無聲中,照鑑中國社會的吐故納新。每一項或大或小、或徹底或漸進的改變,都彰顯着中國法治建設的堅實步履,託舉了法治中國的光明未來。

當然,也需看到,法治中國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路雖邇,行則將至。十年來,中國法治水平與法治文明不斷提高,但依法治國不在於短短十年,更在於長時段堅持不懈的努力。黨中央明確提出了未來法治中國建設“三步走”的長遠戰略,即到202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此情可待,此景可期。

把公平正義的法治“生命線”落腳到對民眾權益的維護上,讓法治中國的陽光照入每個人心田。法治中國曾經走過的每一串腳步,都是為未來築基。而這些法治中國的美好願景,都意味着,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有繼續建立健全依法治國體系,鍥而不捨地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才能更好地向着良法善治不斷前進。這需要所有人同向發力,共同推進。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6 字。

轉載請註明: 良法善治,讓每個人在個案中感受公平正義 | 新京報社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