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告訴我們:“吃虧是福;老實人吃虧,但不吃大虧;年輕時不願吃虧,以後吃大虧。”
從小,我們就接受了“寧願吃虧,不要惹事”的思想。長大以後,當我們走上社會了,發現有些話,可以信,但不能全信,不能“偏聽偏信”,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和思考。
有一個詞語叫“物極必反”,也就是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有“度”,過度為害。任何事物,都應該有限度,不能夠做得太過分了,也不能讓別人為所欲為。
以下四種“虧”,不能吃,否則好福氣會悄悄溜走。做人,要有“吃虧是福”的思想,但不能吃大虧、吃冤枉虧,要守住自己的本分,要堅守做人的底線。
01
講江湖義氣,背黑鍋,這樣的“虧”不能吃。
你有沒有代人受過的經歷?比方説,朋友喝酒之後開車,然後就闖紅燈了,還剮蹭到別人的車。朋友請你馬上趕過去,主動承認是你在開車,和朋友無關;親戚偷東西了,卻害怕承擔責任,讓你去主動“投案自首”;小孩子和別人打架了,小孩子自己不願意去向別人認錯,你代替小孩子去向別人認錯。
你代替別人受過,其實是是一個“背黑鍋”的過程,你就是在講“江湖義氣”,分不清好壞,有時候連事情的真相都沒有弄清楚,你就莫名其妙“代人受過”了。為了親戚朋友,兩肋插刀,表面是勇氣可嘉,實際上是你太愚蠢了,衝昏了頭腦。
做人,應該主動承擔責任,但不是代替別人承擔過錯和責任。一人做事一人當,好漢做事好漢當,誰做的事情,誰負責。你要是代人受過,背黑鍋了,你的人生就有了污點,你也許一輩子都洗不清。比方説,別人酒駕之後的事故,你去擔責,你就是欺騙社會,你還會有牢獄之災,甚至要賠錢給別人,惹禍上身。
02
等待沒有結果的愛情,這樣的“虧”不能吃。
有人説:“天天思念的人,一定會重逢。”如果你遇到一個喜歡的人,但是暫時沒有可能在一起,你只能默默守着這份愛情,默默地思念着對方。過了很多年,你以為條件成熟了,就一定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事實上,多年以後,也許你喜歡的人,都忘記了,早就結婚了,孩子都會打醬油了。
不要苦苦思念一個人,不要一生都在等一個人。你等的人,如果註定不會來到你身邊,你就轉身離開吧。
俗話説:“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屬於你的愛情,你就是苦苦等下去,也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你的等待是有結果的,才有意義。
比方説,你的愛人要去當兵,經過幾年的鍛鍊之後,就會回來,你在家鄉等幾年,愛人就回來了,並且變得更加優秀了。
相思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希望你不要吃這樣的“虧”。如果因為一個不值得等待的人,導致自己一輩子都沒有結婚生子,你就是傷害了自己。俗話説:“百善孝為先,無後為大。”你沒有成家立業,憑什麼孝順父母?當你老了,過着孤苦伶仃的日子,想起來都令人擔憂,年紀越大,越沒有福氣。
03
幫助小人做缺德事,這樣的“虧”不能吃。
幫助小人做事,你就是在“助紂為虐”。如果你和小人走得很近,小人有求於你的時候,你就不好意思拒絕,慢慢就變成了“同流合污”的人。比方説,你和小偷做朋友,但是你不願意去偷東西。小偷到街上偷電動車的時候,就安排你在旁邊望風,雖然你沒有直接參與偷盜,事實上你也是“從犯”,也會有牢獄之災。
有的小人,城府很深,他一方面對你笑嘻嘻,讓你誤以為他好人,一方面算計你,借用你的名義和實力去做缺德的事情;有的小人,在你面前很大方,常常請你吃飯,其實他是算計你的利益。聰明的人都懂得“親君子,遠小人”的道理,不會和小人走得很近,不會幫助小人做任何事情。
當你遇到糾纏不清的小人,你就和他翻臉,大不了“老死不相往來”。如果你做了缺德的事情,你有了牢獄之災,或者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你就會被羣眾唾棄,福氣就消失了。
04
幫助別人傷害你的貴人,這樣的“虧”不能吃。
有一種人,恩將仇報,以怨報德,非常可惡。人在社會上混,要懂得感恩,要傳遞社會正能量。傷害恩人的事情,不能夠做。即便有人給你天大的好處,你也不好去傷害恩人。
每個人都會遇到貴人,只要你認真去觀察,你會發現,父母、愛人、孩子、朋友、同事、同學等,都是你的貴人,父母曾經養育過你,愛人和你攜手同行,孩子為家庭帶來了歡聲笑語,朋友幫助過你,同事和你一起創業,同學在一起奮鬥過。在大街上,有陌生人衝你微笑,感染了你,也就成為了你的貴人。
一般情況,你是不會去傷害貴人的。但是別人用金錢和地位、名氣來誘惑你,你可能就會去傷害貴人,你內心的貪慾在慫恿你做缺德的事情。做人,一旦傷害了貴人,你就會被釘在恥辱柱上,被人唾棄。如果你的人生,出現了“眾叛親離”的情況,你的福氣就會慢慢消失,你再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了。
有人説:“吃虧是福不但是一種人生策略,更是一種生活智慧。吃小虧不但可以贏得人們的敬仰,還可學到人生大智慧。”
做人,應該心懷善良,善待任何人,但還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能過分善良,反而變成了破壞道德的人。做人,應該明斷是非,出言有尺,舉止有度。
吃小虧是智慧,吃大虧是軟弱無能。“吃虧是福”,但不等於任何“虧”都要承受,而是要堅守做人的底線,別把善良給錯了人,別把禍事惹上了身。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