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通訊:“留在中國的決定讓我擁有一段值得講述的人生”——留華美國學生韓誠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0日電通訊:“留在中國的決定讓我擁有一段值得講述的人生”——留華美國學生韓誠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記者楊士龍 胡友松

  1979年2月23日,弗蘭克·霍克(中文名韓誠)和其他七名美國學生一起抵達白雪覆蓋的北京首都機場。他們是中美建交以來首批到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此後40年裏在北京的工作生活經歷,讓韓誠感到自己擁有了“一段值得講述的人生”。

  來中國前,韓誠在就讀美國斯坦福大學時便曾選修當代中國政治方面的課程。本科畢業後,他選擇繼續研究中國。“剛到中國時,我説不了多少中文,也許能認一些漢字,僅此而已。”韓誠笑着説,現在,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帶點京腔。目前,他仍是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斯坦福商學院中國項目的主任。

  韓誠回憶説,他到中國後不久被北京大學世界經濟系錄取。“古典經濟學家洪君彥教授是我的導師。他是個和善的人,對我們非常友好,特別照顧我們這些離家萬里學生的感受。”

  在北大學習一年後,韓誠在洪教授邀請下,留下來在北大教了一個學期的新古典經濟學。

  結束在北大的教學後,韓誠加入友升公司,在這家幫助美國公司在中國開展商務活動的公司裏,韓誠參與了北京吉普汽車公司項目的談判工作。“我們商量清楚每個細節,最終在1983年完成了這項工作。”

  1997年,韓誠又前往一家大型化肥生產商擔任其亞洲子公司的總裁。這份工作給了韓誠更多去中國的機會,他不僅與中國南部和西南部的磷酸鹽生產商交流,還接觸到許多當地農民。“化肥產業為中國及中國農民提供了他們急需的東西。正如中國人説的,肥料是糧食的糧食。”

  2011年,韓誠又獲得了他的第二份與農業相關的工作——擔任總部設在秘魯利馬的國際馬鈴薯中心的東亞業務負責人。讓韓誠印象頗深的是,“中國農民非常友好,總是願意回答我們的問題,總是願意學習。這給了你一種成就感,因為你正在和那些真正想聽、想學習新技能的人一起工作”。

  在中國,韓誠見證了從1979年起這個國家的快速成長。他回憶説,最開始買什麼東西都需要“票”,那時的中國糧食、肉類、雞蛋等食物供應都不充足,布匹等也短缺。“當糧票消失的時候,我意識到那是中國經濟向好的一個標誌。”

  談到美中關係,韓誠認為,兩國建交四十多年來,“理應比當年更瞭解對方”。他説,美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分歧難免,但我們可以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真切瞭解彼此的歷史文化”。

  “建立牢固的人文關係是避免錯誤、避免悲劇的有效方法”。韓誠希望看到美中兩國的學生能有更多機會交流,像他一樣從留學經歷中收穫“一段值得講述的人生”。(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8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通訊:“留在中國的決定讓我擁有一段值得講述的人生”——留華美國學生韓誠的中國情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