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韓宇
□ 本報通訊員 楊茜淳 王雙
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業務的支撐作用,推動法律監督由點到面、由個案到類案的源頭治理和系統治理,日前,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檢察院對轄區7個街道辦事處公開送達檢察建議書,建議對轄區持有《失業證》(現稱《就業創業證》),特別是已經就業、卻仍持有該證件享受國家就業扶持和就業援助政策的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全面排查和建檔,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此類證件的管理。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該院辦理的一起涉嫌騙取低保詐騙的案件説起。
今年4月,沙河口區檢察院在辦理付某某涉嫌騙取低保詐騙案件時發現,為了證明其子女沒有贍養能力,在付某某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材料中,含有其親屬2011年辦理的《失業證》證明,但該名親屬在辦理《失業證》時已在該轄區某街道社區工作。
經核實,按照當時的政策,因社區工作人員沒有單位賬户統一繳納社保,需個人持有《失業證》才能建檔繳納,所以社區工作人員都辦理了該證件。直到2013年7月,沙河口區為社區工作人員建立了統一賬户繳納後情況才有所改變。而在這之前,因《失業證》均由各街道辦理和發放,所以證件辦理的人員及數量並沒有規範的檔案記錄,也處於管理較為混亂的狀態。
“刑事檢察部門依法對付某某進行審查起訴並追回了騙取的3萬餘元低保金,同步將線索移交給了公益訴訟檢察部門,經系統研究,我們確定了調查方向,雖然《失業證》經過幾次更名(2011年更名為《就業失業登記證》,2014年更名為《就業創業證》),但其用於失業、就業登記的性質始終未變。如果疏於管理,不僅會對國家研判就業、失業的形勢造成影響,也將導致部分人員違規享受就業扶持、就業援助政策,甚至出現騙領低保等損害國家利益、侵害國有財產的情況出現。”沙河口區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李姍姍説。
為了精準找出《失業證》的管理漏洞,該院調取了2005年以來轄區辦理的所有《失業證》(《就業失業登記證》《就業創業證》)的人員名單、轄區社區工作者名單以及2013年以來使用統一賬户繳納社保的社區工作人員名單等。
“通過與人社部門、民政部門溝通協調,我們將獲取的35萬餘條數據信息全部導入‘就業失業登記證管理監督數字模型’,通過交叉比對,發現轄區內有7個街道的400餘名社區工作者辦理了該證件,而且都是在2013年前辦理的。”李姍姍説。
為了預防和避免相關人員及其家屬再利用《失業證》申請低保金等類似違法的情況發生,根據對比和整理出的線索,沙河口區檢察院公開向轄區7個街道送達了檢察建議書。收到檢察建議後,相關行政單位迅速行動,對轄區社區工作者辦理該證件的情況進行了逐一排查和核實,通過建立台賬、逐一簽訂承諾書、統一保管等形式加強證件管理。同時,積極協調完善社區工作者就業信息網上用工備案,確保社區工作人員就業信息準確,避免證件不當辦理和使用。
“《就業創業證》是國家統一規範就業失業登記的有效載體,明明已就業卻仍持證謊稱失業的現象應得到儘快整治,有效規範管理國家證件,避免不具備相應條件的人員佔據寶貴的促進就業資源,讓應該得到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政策的人員能夠充分享受到國家的政策紅利,保證促進就業工作精準有效。街道辦事處作為負責《就業創業證》辦理的基層機關,對轄區社區工作者又直接進行管理,更應當在該證件的管理使用中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雖然我們工作的開展只是着力於一個小切口,但是我們希望以點帶面,推動相關部門真正把該證件管理起來,把證件的辦理、使用工作做實做細。”李姍姍説。(韓宇 楊茜淳 王雙)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