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發展,物價飛速上漲。
金錢的購買力在降低。
在1981年。
一張10元錢的鈔票(當時叫“大團結”)。
可以説是一筆資產。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説裏。
有這樣形容一個人有錢,“摸出幾張大團結”。
在1981年左右的年月裏,五塊錢真心能辦事。
就拿1980年來説。
在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吃飯。
中學生陳林與父母三口人要了燒鍋鴨、魚香肉絲、扒白菜加一份鴨架豆腐湯。
還喝了一瓶啤酒。
這難忘的“三菜一湯”大餐。
總共花了不到四塊錢。
但是這是陳家四天的伙食費。
而當時只有十五六歲的陳林。
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歡呼説。
“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菜”。
當時。
著名分析師張化橋大學時的吃穿生活費“大約每個月六元”。
加上考取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因為每月除工資外還有五塊錢的副食補貼。
日子還可以。
但是他的師兄還囑咐他。
現在起“每個月至少要存15元”。
可以在五年內成家。
所以説五塊錢,在當時真的關乎“終身大事”。
紅遍全國的《西遊記》也是在1981年艱難開機的。
由於經費不足,人手稀缺。
“唐僧師徒”以及其他的年輕演員們。
都是拿一份演出費,幹好幾份活。
累活、苦活都要幹。
導演楊潔心疼演員。
給演員們申請了“羣眾演員補貼”“劇務補貼”“特技補貼”等各種補貼。
雖然每次也就三五毛錢。
但演員們很激動。
之後再有累活、苦活,大家都很開心地説:
“今天又有啤酒喝了”。
到了1987年。
在北京前門大街開業了第一家肯德基中國店。
這家快餐店開業近幾年。
甚至有新人在肯德基辦婚禮。
可想而知它是有多豪華!
當時店裏的一塊原味雞售價兩塊五。
一頓肯德基。
等於“不少家庭要攢上一個月的收入”。
在1981年,五塊錢真的是筆“大錢”。
為了能更直觀的感受到五塊錢的價值。
給你們參考下那個年代的日用品物價:
大米是0.142元一斤。
食用油0.80元一斤。
豬肉1.01元一斤。
鯉魚1.08元一斤。
活母雞1.16元一斤。
這是國家牌價。
單獨看一下北京的菜價。
菠菜每斤7分錢。
芸豆每斤2角錢。
茄子每斤3角錢。
菜花每斤2角6分。
不用想逛一趟農貿市場。
五塊錢絕對可以買很多東西。
五塊錢的購買力。
在那個年代是比較強。
可以説是個“物價便宜”的幸福時代。
期刊作品上也有過窮苦的主人公“穿越”到1981年。
去掃貨的劇情。
但在1981年上半年。
北京市民就曾反映過“菜”太貴。
這是根據當時的工資來看的。
農村的工資到1983年。
年人均收入也只有309元。
所以五塊錢放在那時的農村。
價值不容小覷。
相比城鎮的工資。
1983年在北京讀研的張化橋也回憶過:
“當時北京的國營企業工人的平均月薪也不過40多元人民幣”。
那個時期姑娘擇偶的順口溜就有一句。
“七十元錢”
——小夥月薪七十元?
很搶手!
作為教師行業。
1981年,20年教齡的教師。
平均工資是每月41元。
剛入職兩年的年輕教師。
平均工資只有31元。
所以1981年的五元錢。
對比今天的購買力。
相當於教師平均工資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
“工資制度改革”的呼聲也一直沒有斷過。
也有很多在現在看來。
是“高收入”的羣體。
但在1981年,收入並不高。
就拿演員們的片酬來説。
哪怕最大牌的“腕兒”。
每集最高片酬也不過六十元。
但是也有人提意見,覺得工資給得高。
影星楊在葆。
紅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1984年嘗試做導演。
面對當時北京至廣州高達百元的單程機票。
楊在葆糾結不已。
畢竟當時他的月工資也只有88元。
因此廣州方面表示會解決楊在葆等人的一切交通費用。
才有了那部改編自《南方的風》。
震撼一代人的經典電影:《代理市長》。
還有1981年全國六十個城市試點的“公有住房全價出售”改革。
也能説明當時的工資水平。
一套住房的售價在每平120—150元之間。
當時對比工資,卻是天文數字。
現在看來,就像是過家家一樣隨意。
根據《經濟日報》記者謝然浩記錄説:
“由於當時的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實在太低,1981年底也就基本停頓了下來。”
工資物價一比,清楚體現了1981年的生活狀況:
在當時的大多數人。
説過日子是一分一里扣過來的,也毫不誇張。
五塊錢在“買菜”“餐飲”等日常消費項目上。
在1981年是不少的。
但放在另一些“消費項目”上,用處也不是很大。
作為“新鮮玩意”的牛仔褲,在當時就很貴。
一條牛仔褲最便宜也要25元,貴的要30多元。
所以年輕人想買一條牛仔褲。
參加工作頭一個月的工資恐怕都不夠。
但是愛美的青年。
也會喜愛“小格子呢的夾克衫配水洗牛仔褲是最流行的”。
大多數人都是牛仔褲一穿穿到壞。
縫縫補補接着穿。
誰要有兩條以上牛仔褲,絕對羨煞旁人。
還有在當時經濟發達的廣州。
擁有一台摩托車絕對拉風。
廣州街頭的一輛私人摩托車。
價格在1900元以上。
很多“過來人”都説:
“那時候騎摩托車,比現在開奔馳寶馬感覺還要好”。
電器等日用品在1981年的時候價格很貴。
動不動就數千元。
就連黑白電視機,最便宜的價格也在380元以上。
普通農民很難買得起。
在1981年。
“鳳凰”牌自行車賣65塊錢。
“紅旗”牌自行車賣77塊錢。
而且在當時結婚。
有“全雞全鴨”(彩電、錄音機、洗衣機、鴨絨被)和“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音響)等説法。
每一樣價格對當時人民的工資來説,都價值不菲。
而在並不富裕的1981年。
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買衣服的花費,是42元。
用於買自行車、縫紉機、電視機等日用品的花費。
逐漸攀升。
這代表了中國人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
也是生活質量發生了變化。
20世紀八十年代可以説是一個前兆。
之後就迎來中國激動人心的變化,突飛猛進的發展。
正如張化橋的一聲感慨。
那時的中國,“空氣中流動着希望”。
(瞭解更多歷史故事,點擊右上角藍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