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年的漫長談判,11月15日,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着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RCEP覆蓋22億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0%,15個成員國2019年GDP規模達25.6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3%,區域內貿易額10.4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27.4%。RCEP的正式簽署,對於加快疫後全球經濟復甦,減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梗阻”,都具有重要意義。
RCEP由東盟10國於2012年發起,並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6個對話夥伴國共同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税及非關税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不過,由於在關税、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和非關税壁壘方面存在分歧,印度方面於去年主動宣佈退出談判。引發外界關注的是,就在RCEP正式簽署3天后,印度方面終於表態了。
據海外網援引《印度斯坦時報》消息,當地時間11月18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簽署RCEP“不是我們的利益所在”,RCEP會給印度經濟“立刻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這不是印度通常的貿易立場。蘇傑生還表示,印度希望與歐盟締結“公正且平衡的自貿協定”,但他承認,與歐盟的談判並不容易,因為這是一份標準非常高的自貿協定。
有印度媒體分析指出,印度退出RCEP後將轉向探索“更符合印度產品和服務特點”的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巨大市場。一名曾參與RCEP談判的印度政府前官員還表示,印度退出RCEP雖有一定地緣競爭考慮,但更多是基於本國工業發展現狀和消費市場結構。他強調,“不能將退出RCEP理解為一勞永逸的決定,任何選擇都會帶來利弊兩方面的影響,但對印度來説,退出可能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