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行走:想去黎川唱歌
我想去黎川唱歌。
這兩年,到過黎川的朋友都説那兒好、變化大,個個讚不絕口。我也一樣。早些年我多次去過黎川,但暌違已久,近期連着去了兩趟,竟有驚豔之感,如同發現尋常村姑蝶變為絕色美人,生出按捺不住的興奮和無法掩飾的愛慕。今日黎川,去了的還要去,沒去的極想去。去淘油畫、買陶瓷煲、拍雙橋卧波、看古街雜耍,去考察孔廟與試院、研究古牀、感受儀廬琴園竹隱等民宿,去吃芋餈、胭脂柚、香榧子、“金粉世家”等系列大菜,去洲湖船屋、巖泉森林公園、德勝關……這些我都想,最想的還是去放聲高歌。
我留意到了,黎川古城的老街上有一家“京劇票社”,小門臉上紅紙黑字寫着“愛京劇論流派胸襟舒坦,談名角哼皮黃海闊天藍”,日夜絃歌不絕,喝彩之聲連連。黎灘河沿有個校場古戲台,柱子上貼的是“傳承昨日文明,守護自然之家”,似乎框定了主題,但登台獻唱的本地人或外地人十分踴躍,唱什麼的都有,有草原風、江南綠、贛地紅,有西北調、臨川古,開放包容,走的是平民路線。張恨水廣場上有一個宏闊的舞台,可以唱大戲,常有專業級的演出,也有發燒友上去引吭高歌,無不看客如雲。此外,門楣上掛着“踏歌台”“浪子酒吧”之類招牌的地方,顯然可以唱歌;“五音養生堂”也好像跟音樂有關係。老街石板道上偶有明星風範的小男孩擊打架子鼓,遇上了,讓他伴奏一曲搖滾樂,應該不會拒絕;南津街口有三三兩兩的人吹薩克斯、笛子、葫蘆絲或拉二胡,請求和他們合作一下《回家》《月光下的鳳尾竹》或《駿馬飛馳保邊疆》《彎彎的月亮》,可能皆大歡喜。
青山無墨畫,流水皆樂聲,“古城安靜從容地佇立在黎灘河畔、日峯山下”。黎河兩岸、古城古街,的確是非常適合唱歌也應當放聲歌唱的地方。你想想,多麼深厚的底藴,多麼淳樸的風氣,多麼誘人的山水,多麼明亮的星星和深情的月亮啊!雙河雙橋、老屋老巷,楊毛仔圓木、鄧家芋餈、東街水粉、西城擂茶,海昌秤店、良辰鐘錶,做篾的、敲洋鐵皮的,舞長龍的、雙獅戲球的、變臉的、高山流水篩酒的,奶茶、薯條、炸雞翅、漢堡包,隔街對歌、繡球招親……哪一樣不是誘發藝術表現的元素、促進藝術創造的源泉啊!要不本地人怎麼天天在唱,樂不可支?要不外地遊客怎麼忘乎所以地唱,情不自禁?言為心聲,歌以詠志,“詠志”也是傾訴“心聲”——唱歌就是唱感覺、唱心情。在黎川唱的,應該都是清麗、優雅、祥和或豪邁、雄強之歌。
黎灘河、社蘋河與河邊長長的街道就是五線譜。高高低低的建築、搖曳多姿的射燈就是起伏的音符。日峯山如筆如鍾,就是定調的字母。你完全可以想像高天為幕、大地為台,歌聲起時,月灑清輝、星光歡舞、水泛輕波、魚蟲嬉鬧,滿街的“市聲”都在伴奏和擊掌。你完全可以想像,年少而聰慧的張恨水,伏在他家的樓廊欄杆上舉目張望、側耳諦聽……在這樣的地方,暢暢快快地歌唱,能唱出開心與自豪,唱出健康與安寧,唱出和諧與幸福,唱出熱情與幹勁。歌至高潮,人會熱血奔湧、激情澎湃。黎川人自己在唱,也希望外地人多多地去那裏唱。黎川不怕人去,不怕人看,不怕人問,不怕人挑剔。黎川説小也小,説大也大,她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油畫)之鄉”,油畫產業年產值數億元,產品走遍天下,讓人“一想到油畫就想到黎川,一想到黎川就想到油畫”;她是“中國陶瓷煲都”,日用耐熱瓷煲佔全國市場份額的65%以上,是熱門的出口商品;她是“中國香榧之鄉”,擁有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她的“柚惑”很大,難以抗拒,“生態黎川縣,味美胭脂柚”。黎川説遠也遠,説近也近,與她接壤的有福建的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她是“江西東大門、海西橋頭堡”,離“藍海”很近。黎川説舊也舊,説新也新,她有1700多年的歷史,散見於城鄉的古村古宅有些還未修復,但其整體面貌、綜合環境特別是產業形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人的精神狀態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精心修繕、鳳凰涅槃的古街,不僅古意悠悠,而且熱鬧時尚,其風韻不輸湖南鳳凰、雲南麗江、浙江烏鎮,也可以和成都的寬窄巷子比上一比。
鮑照寫黎川:“古驛入杉關,煙雨鎖翠嵐。夜來風景好,宿處是江南。”朱熹贊黎川城:“四周闊野,孤峯系舟,一城山色,綠水浮樓。”徐霞客遊黎川流連忘返。張恨水只在黎灘河邊度過了兩年的童稚時光,但黎川卻是他終生的杏花春雨江南,“二十年來,百事都如一夢,唯山色泉聲,偶然閉目,猶在几榻間”。這些人如果生在當下,到過今日之黎川,一定會寫出更多、更經典的詩文。
有作家寫過《不敢高聲過撫州》,獨具慧眼慧心。因為撫州厚重多文,眾多大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臨川之子”,是在這片熱土上橫空出世的,也有不少“外地豪傑”在這裏生活過並且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到得撫州,“讀書人”不能不按住輕狂,心懷敬畏,乖乖地“一路行走,一路看來,不敢高聲”。然而,衣錦不能總是夜行,文化需要傳揚,美好的事物值得顯擺,動人的地方更要誇獎。心有感動,完全可以喊起來、唱出來!
來源:新華社客户端、大江網
編輯:章皓馨
責編:周蓓
監製:洪蓓
贛東新聞
撫州小記者
問政撫州
告知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