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莊向娟
長街如練,長橋如虹。
路橋老街上的橋不僅多,而且奇。比如對於像同裏這樣的水鄉來説,河道兩旁的街道為一面建屋,一面臨河的單邊街,此時,橫跨水面連接兩邊街道的橋樑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對於路橋的老街而言,主要的街道乃是一條與河道平行的雙邊街,於是縱向延展道路的橋樑就更為顯眼。路橋文人所説的“十里街分五道橋”,講的就是這種與道路同向的五座橋。
福星橋便是由北向南五道橋的第一座橋。就其悠久的歷史而言,又是老街一座較為古老的橋。這裏的人常説,十里長街是路橋地圖上的一個標識,藉着這種抽象思維散漫開去,福星橋就像是老街的“皇冠”。
據記載,此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古樸的橋身橫跨月河兩岸,橋身已被青藤雜草所覆蓋,橋面當中是由石板鋪成的階梯,而邊緣卻是斜鋪的光滑石板。
記得小時候,人們騎自行車到這裏,都要停下來,沿着兩旁的光滑石板推過去,這倒是提醒了那些匆匆趕路的人,不妨歇一歇腳。這樣小小一座古橋,每年寒暑假都會招來一批又一批的美院學子,他們競相畫下清晨薄霧與夕陽斜照下的它。
或許和北方的皇城大市相比,這裏的老街並沒有產生過太過堂皇的場面。但是,被磨得發亮的石板橋卻在述説着這裏不同尋常的堅毅與久遠。路橋自古就有“小鄒魯”的美稱,元兵當年入境時,這裏的人們誓死不降,奮起抗爭,雖殺身破財,村落為墟,然前赴後繼至死不悔。到了明朝,這裏的百姓又自發抗倭,書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福星橋為何會聲名在外?這還得説到一個人,路橋的名士蔡德懋。蔡德懋,老街人氏,家有薄財。嘉靖二十年(1541)和二十四年,黃岩和路橋兩次遭受颱風洪水侵襲,糧食無收,饑荒嚴重,蔡德懋兩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當地的百姓十分感激他,而黃岩知縣得知此事後,也贈他一塊“義士”的匾額,以表彰他的義舉。
不過讓蔡德懋聲名遠揚的,則是他抗倭的故事。明朝倭寇猖獗的時候,朝廷派兩廣狼士兵前來抗倭。但這些狼士兵不打倭寇,反而專門打家劫舍,百姓苦不堪言。蔡德懋深知官兵是靠不住的,便把當地的青年組織起來,保衞自己的家園。他甚至拿出自家錢財,購買刀槍棍棒,派發給他們。
一次,倭寇頭目徐明山自海門登陸,他知道路橋是商賈興盛之地,十分富裕,便從北向南一路殺過來。蔡德懋得到情報,當即聚集義軍,展開了一場智取的戰鬥。義軍先在路橋街的北邊佈置防禦,並把東河段的橋板盡數撤去,只留一座橋,在此埋伏。
倭寇到了路橋北邊時,看見進入路橋主要的橋樑都已被拆去,正在沒法時,卻見一小孩在牆後露出頭來窺看。倭寇就把小孩揪住,叫他帶路。小孩起初不肯,倭寇頭目恐嚇他:“不帶,就殺了你。”小孩沒法,只得帶倭寇走向那唯一沒拆的橋。剛到橋上,小孩突然一個猛子扎進水裏,逃走了。
倭寇大驚。這時埋伏在四周的義軍從四面殺出,大家朝着倭寇扔石塊、鐵塊、草刀、割刀。倭寇想從橋上退下去,卻遇到拿着鋤頭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農民,想前進,前面卻是一大羣拿着斧頭鐵錘菜刀的居民。
倭寇情急之下點起火來,燒着了旁邊的民居。不想大家見倭寇放火,更是憤怒百倍,非但不去救火,反而拿起着火的木頭和各種武器,拼命殺向倭寇。倭寇沒料到路橋民眾如此勇猛齊心,一時被殺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這一仗,義軍擒斬倭寇首領十名,殺死倭寇數十,只有少數逃得快,得以溜回海門。路橋人民大獲全勝。
這場仗給路橋人民帶來了勝利的喜悦,也使得倭寇們惱羞成怒。沒幾天,倭寇們重新組織力量,氣焰更加囂張,手段更為歹毒,展開了新一輪的侵襲。這一戰,打得驚天動地。最終蔡德懋等人寡不敵眾,戰死沙場……
時隔幾年,地方官府為了祭祀死去的義士,在福星橋邊建了福星亭,並在福星亭旁立了一塊刻有“慨安”的碑。“慨”表示蔡德懋在百姓遭受澇災時開倉濟民的慷慨,“安”表示他為抗擊倭寇安定家園作出的卓越貢獻。清光緒年間,老街的蔡氏族人又重修了這座橋,時任內閣中書的任重,也就是著名書法家任政的先父為橋題額,一直保存至今。
聲明:本文轉載自【路橋新聞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