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政府拒絕譴責或制裁俄羅斯,還狂購俄羅斯石油,招致美英等西方國家的頻繁施壓,美國總統拜登更是點名指責印度立場“不牢靠(shaky)”。
當地時間3月27日,美國《國會山報》發表文章,分析為何近年來和西方來往密切的印度這一次會唱反調。文章稱,印度這麼做一是因為和美國有歷史宿怨;二是為了防止俄羅斯倒向中國;三是因為印度經濟的發展需要俄羅斯石油。
同日,英國《衞報》也發表文章分析印度為何不願譴責俄羅斯,稱印度和俄羅斯歷史上有“兄弟”情誼,因此民間反俄情緒並不熱烈;而印度的左翼和右翼的專家和政客則觀點一致,印度左翼挺俄是因為他們反感西方文化,印度右翼則是因為他們的“反美主義”立場,兩邊共同認為俄烏衝突暴露了西方的雙標和虛偽。
《國會山報》報道截圖
《衞報》報道截圖
《國會山報》的這篇文章名為《印度為何在烏克蘭問題上“不牢靠”》,作者是常年散播“中國崩潰論”的美籍華人章家敦(Gordon G. Chang)。
他開篇稱,不要指望印度很快會站到美國這邊,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烏克蘭問題上,新德里更親近莫斯科,而不是華盛頓。
在歷史上,美國曾長期站在巴基斯坦和中國一邊,打壓印度。“冷戰期間,華盛頓正確地認識到,中立的新德里基本上站在莫斯科一邊。然而,蘇聯解體後,美國的政策也沒有調整。”章家敦寫道。
美國與印度的另一樁“宿怨”,則是由於美國在阿富汗失敗的撤軍。章家敦援引新德里《星期日衞報》記者帕斯卡的話説道,“美國給塔利班組織留下的價值數十億的武器中,有很大一部分將重新瞄準印度。”印度是阿富汗親美政府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是拜登政府的混亂撤軍,讓印度倍感失望,從而選擇倒向俄羅斯。
章家敦 資料圖
而談到印度不願反俄的更根本的原因時,章家敦開始扯上中國,甚至拿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衝突説事兒。
他聲稱,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世界孤立俄羅斯,使得中俄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密,這讓印度處於不利地位。這意味着俄羅斯不會歡迎印度在中印邊界採取軍事行動,或者“通過切斷喀喇崑崙公路來中斷中國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洋的通道。”
章家敦援引印媒的話稱,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期間,莫斯科“每天都在飛機上運送武器和零件來支持印度的努力”。俄羅斯是印度最大的軍事裝備供應國,因此,印度外交政策的重點是“確保俄羅斯最終不會被迫站在中國一邊對抗印度”。
章家敦還表示,新德里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只是歐洲的一個局部問題,而購入俄羅斯石油對維持印度的經濟發展則至關重要。印度領導人認為,“如果印度想避免大規模青年失業,進而避免青年激進化,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停止購買石油只會讓莫斯科更加親近北京,這對印度是無法承受的。
對於章家敦鼓吹的這種“中印對立”的論調,我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3月25日會晤印度外長蘇傑生時曾表示,作為成熟理性的發展中大國,中印要將邊界問題置於雙邊關係適當位置,不應用邊界問題定義甚至影響雙邊關係整體發展。中印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排斥。雙方要堅持兩國領導人“中印互不構成威脅,互為發展機遇”重要共識,妥善解決邊界問題,處理管控好分歧,助力雙邊關係發展。
莫迪和普京
相較於章家敦坐而論道式的大言空談,英國《衞報》這篇名為《印度人在烏克蘭問題上不願譴責他們的俄羅斯“兄弟”》的文章則務實得多。文章作者是《衞報》駐新德里的自由記者Amrit Dhillon,他在文中詳細呈現了印度平民和精英階層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
印度商店店主拉姆·阿加瓦爾(Ram Agarwal)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既不能容忍平民喪失生命,也不能去批評俄羅斯。他成長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印度和蘇聯是親密的盟友,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甚至還創造了“印俄親如兄弟(Hindi Rusi bhai bhai)”的口號。
“我74歲了,我們這代人是在‘印俄親如兄弟’的氛圍中長大的。(譴責俄羅斯)就像是攻擊一位親愛的老朋友。”阿加瓦爾説道。
電工阿爾温德·毛里亞(Arvind Maurya)的看法也能反映相當一部分印度平民對俄烏衝突的觀感,“我聽説烏克蘭曾經是俄羅斯的一部分,但北約非但不尊重這一點,還要將烏克蘭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是戰爭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俄羅斯轟炸也不是解決這些分歧的辦法,他們必須坐下來好好談談。”
3月26日,俄烏衝突中失去家園的烏克蘭民眾 圖源:澎湃影像
相較於平民,印度精英階層對俄烏衝突的表態則更為強烈,印度左翼人士和右翼人士在拒絕反俄這件事上達成了一致,前者是因為他們反感西方文化,後者則是因為他們的反美主義(anti-Americanism),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
文章稱,印度左翼和右翼一致認為,俄烏衝突暴露了西方的雙重標準和虛偽。西方干預其他國家的內政和政權更迭運動就可以接受,而俄羅斯這麼幹的時候就不可接受。
文章還援引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比吉特·耶爾-米特拉(Abhijit Iyer-Mitra)的一篇專欄文章,對比了2003年西方對伊拉克的制裁和如今的俄烏衝突,西方所謂的“制裁”,導致了“數十萬兒童”的喪生。
米特拉寫道,“(俄烏衝突)這些炸彈已導致大約200名平民死亡,與美軍入侵、佔領和攻擊阿富汗、伊拉克、敍利亞和利比亞所造成的的死亡相比,這簡直微不足道。”
印度主持人節目中怒斥美國沒有資格要求印度站隊
此外,眾多分析人士、政治家和退役軍官還認為,俄烏衝突爆發,是因為烏克蘭和北約的不斷挑釁,才讓局面崩壞至此,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發動攻擊。這種觀點在印度電視辯論中佔相當大的比例。
印度前空軍中將維諾德·巴蒂亞(Vinod Bhatia)稱,北約曾向普京承諾,不會繼續東擴,但後來卻食言,“西方和普京對這場完全可以避免和不必要的戰爭,負有同樣的責任。”
印度政界人士還認為,西方的雙標還體現在對印度的施壓上,他們一邊要求印度制裁俄羅斯,一邊又繼續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為什麼印度要為美國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愚蠢行為付出代價?美國的制裁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支持他們嗎?”印度前外交秘書坎瓦爾·西巴爾(Kanwal Sibal)在《印度時報》上連番質問。
印度知名評論家普拉塔普·巴努·梅赫塔(Pratap Bhanu Mehta)表示,在向俄羅斯發出強烈信號的願望和偽善的道德説教之間,歐洲進退兩難。歐洲的可信度受到質疑,因為他們根本不願意為了其強硬的立場,付出哪怕是最低的經濟代價。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