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當前中澳關係由於澳大利亞政府的涉華錯誤言行而遭遇嚴重困難。這種局面並不符合澳大利亞根本利益,也引發了澳大利亞國內不少有識之士的反思,紛紛發聲批評澳政府對華政策失誤。澳前總理基廷直言,莫里森政府為了取悦美國,毫無必要、不負責任地推動澳大利亞與中國發生正面對抗,肆無忌憚地引領澳走入“戰略死衚衕”。同時,澳政府及部分右翼政客繼續大肆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脅迫論”。澳駐美大使稱,美澳當前共同的最大關切是中國崛起給“印太”造成的挑戰,鼓吹要為自己的價值觀“挺身而出”。澳政府的言行再次説明,他們並沒有聽進去有識之士的忠告,更沒有作出改善對華關係的決斷。澳政府為何如此閉目塞聽、冥頑不化?澳社會緣何在對華政策上如此對立、分裂?這一切恐怕都源於澳大利亞國內一些人的三個“搞不明白”。
一是搞不明白中國的發展,深陷對華偏見。正如基廷前總理所言,中國不是前蘇聯,從來沒有攻擊別國或強迫別國建立軍事同盟,不尋求輸出普適性的意識形態。中澳之間沒有歷史積怨和根本利益衝突,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原本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中澳關係出問題,根子在於澳國內一些人的“中國觀”出了問題。2017年下半年以來,澳政府對華態度急轉直下,戴着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待和定義中國,將中國視為“潛在軍事侵略者”,屢次在南海、新疆、台灣、香港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搞挑釁,對兩國務實合作無端設限。顯而易見,如果澳國內一些人不能在對華政策上恢復理性和判斷力,中國的任何舉動在他們看來都是惡意的。如果澳一面聲稱希望改善雙邊關係,一面公然鼓譟“中國威脅論”,中澳關係就仍然缺乏改善和發展的基礎。
二是搞不明白同美國的關係,迷信澳美同盟。澳美同盟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兩國發展密切關係本無可厚非。但澳不遺餘力迎合美地緣外交戰略,甘當美國的棋子,將澳美同盟變成助美維霸、遏制別國的工具,那就變成一種“過頭”甚至扭曲的關係,不符合澳自身利益,也不符合時代潮流。澳國內近期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澳美同盟70週年的活動,不少人呼籲對澳美同盟進行反思和“再評估”。澳國立大學教授休•懷特表示,澳決策者必須從國家利益出發,認真思考美是否會在未來數十年真正保衞澳安全。悉尼大學歷史學家庫倫認為,在美全球戰略收縮的時代,澳可能更多需要依靠自己。回顧歷史,從“西貢時刻”到“喀布爾時刻”,美秉持“美國優先”、犧牲盟友利益從不手軟,這些還不能讓澳政客們警醒嗎?
三是搞不明白自身的利益,喪失政策獨立性。基廷前總理等澳有識之士一直主張,澳應立足自身亞太屬性追求更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澳的未來在亞洲,澳應從戰略角度重視中國並建設性發展對華關係。事實上,從戰略角度看,澳如果真正想要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中等強國”作用,離不開同中國的溝通和協作。從務實角度看,中澳多年來在經貿、人文等領域開展了廣泛而富有成果的互利合作,為澳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澳得以保持連續29年經濟正增長,正是得益於同中國緊密的經濟聯繫。如果澳政府能夠真正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獨立思考,就不會把中澳關係搞到今天這一步。
澳大利亞在歷史上不乏獨立外交的傳統。1971年7月,澳前總理、時任反對黨工黨領袖惠特拉姆憑藉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高超的戰略眼光,頂住來自澳國內外的巨大壓力,率團“破冰”訪華,為中澳兩國建交作出巨大貢獻。令人惋惜的是,在惠特拉姆訪華50週年之際,澳現政府拋棄了前人的政治智慧和獨立精神,也背棄了中澳建交的初心,最終為此埋單的是澳大利亞人民。
中澳關係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表明,如兩國間秉持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則,雙邊關係完全可以也應該能發展好。中澳關係的癥結,某種程度上講是澳決策者的“心結”。如果澳決策者把歷史大勢和時代潮流看清楚、把兩國關係的癥結想明白,兩國之間並沒有什麼邁不過去的坎。澳國內不乏基廷前總理這樣的“明白人”,但總有一些政客或是深陷冷戰思維,或是出於政治私利“揣着明白裝糊塗”,或是“裝睡叫不醒”,不斷為中澳關係“添堵”。中國究竟是威脅還是夥伴?澳大利亞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國認知?這是澳方繞不開的、必須想明白的問題。我們期待澳政府認真聆聽澳國內務實、理性的聲音,重新以獨立、成熟的態度,從時代大勢和自身根本利益出發,拿出一個負責任的答案來。(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