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這天,石景山區古城街道八千平養老服務驛站的17名“老小孩兒”,一早就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穿上紅襪子,等着家人們的視頻電話。
作為這家服務驛站的站長,這是陳麗第4個沒有回老家過的除夕。2021年初,新冠疫情讓這家養老服務驛站再次封閉管理。期間,陳麗和同事們除要對老人居住的房間、走廊、衞生間等場所進行每日消殺、給老人測體温外,還要安撫老人們的情緒,“咱們今年還在這兒過年,大家都樂樂呵呵的。”
2020年,陳麗和這些老人已經一起封閉了170多天,從開始的緊張、悶悶不樂,到勸説老人的家人放心在養老驛站的生活。當然,老人們都知道,在驛站是放心又安全的。
陳麗在養老驛站和老人們一起共度除夕。受訪者供圖
養老驛站裏的4個除夕
“爺爺,您好好聽話,這疫情過去我們去看您。”“媽你按時吃飯吃藥,身體好了春天咱出來遛彎兒。”
“午飯吃的可香了,都放心,新年快樂。”從午飯時間前後,陳麗忙着幫老人和子女們連線,在羣視頻裏,家屬們爭搶着“哄”老人説話,看着一切安好的模樣,大家也不忘祝福陳麗,“春節快樂,這一年辛苦了呀。”
這是陳麗在養老驛站度過的第4個除夕夜。2018年,大部分老人都被家屬接回家過年了,只有一個行動不便、需要卧牀的老人留下沒走。陳麗帶着3歲的兒子和幾個工作人員堅守在驛站值班,年三十的晚上,她愛人也乾脆來到驛站,陪着同事和老人一起包餃子,過除夕。
第一次離開子女在養老驛站封閉過春節的老人們一起包餃子。受訪者供圖
2019年春節,留在驛站過年的老人多了一些,陳麗為給老人們討喜氣兒,悄悄準備了紅襪子。年三十上午,十幾位老人的家屬也都來了,手裏提着給老人買的年貨。陳麗也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大家聚在一起給老人們穿紅襪子,過了驛站裏最熱鬧的一個年。
到2020年的春節前夕,疫情原因驛站實施封閉管理,17名老人只能留在驛站過年。陳麗帶着兒子住進養老驛站,這一住,就是170多天。
到除夕,老人們心情很低落,多數人還沒明白新冠疫情到底是什麼,但他們知道,要面臨一個沒家屬陪伴的年。 “爺爺奶奶們,不好好吃飯咱身體抵抗力就變差了,等疫情結束了孩子一來接你,你都沒力氣跟他們出去吃好的。咱們現在好好吃飯,可是為了以後身體棒棒地去下館子。”幾番勸説和打趣,年就安穩祥和的過去了。
“最有趣的是位老爺爺,”陳麗回憶,有位80歲的老人耳朵不好使,一直不很明白新冠病毒是什麼,但知道外面有了傳染病,在一次和兒子視頻時,他喊着讓兒子也到養老驛站去住,“你在家太不安全了,咱們這兒安全。”
今年1月份,養老驛站再一次開始封閉管理,老人和家屬們對此沒有意外,一如往常。陳麗又準備好了紅襪子,挨個送到老人手裏或者幫他們穿在腳上,這也是養老驛站延續了4年的習俗。相比去年大家因“過年見不到家人”的難過和焦慮,今年大家都已經放鬆,對新年有了新的期待。
陳麗在喂老人吃蛋糕。受訪者供圖
看能學東西
今年31歲的陳麗老家在遼寧。陳麗大學學習護理專業,從大一的寒假開始,陳麗就到醫院實習,醫生護士學習怎樣看病例、扎針、插尿管。一開始做不好,陳麗就趁別人乾的時候在邊上看着,“哪怕上不了手,看着也能學到東西。”
2011年大學畢業後陳麗入職北京一家醫院,任務是管理15個病人。這些病人的既往病史、每種病需要注意什麼、會引出什麼併發症,她都要牢牢記在心裏。和實習時候一樣,下班後,陳麗也願意坐一旁看病例,不懂的地方就向醫生請教。
每天晚上九點半,幹完所有能做的工作後,陳麗搭最後一趟班車回到宿舍,這樣的工作持續了6年。2017年一次偶然的契機,陳麗離開醫院應聘到北京誠和敬驛站養老服務有限公司 ,成為一家養老服務驛站站長。
養老驛站裏的十幾位老人,幾乎都是半失能、失能和失智的,有些需要康復護理,有些需要臨終關懷,從五六十歲到八十歲以上,各種情況都有。除去日常為老人測體温和量血壓,陳麗心裏有每一位老人的“身體健康檔案”,誰有糖尿病,誰有高血壓,誰有慢性病,她一一熟知。
“焉爺爺聽力和視力不太好,要注意防跌倒;張奶奶有認知症,要留意她突然摔東西傷到自己;陳奶奶有糖尿病,吃飯時要注意給她定時定量……”陳麗和同事們要根據不同的病症,為老人們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
有位老人來驛站之前已經卧牀一年多,兩側髖關節都有二期褥瘡,到驛站後陳麗先帶他到醫院做了體檢,發現老人還患有輕度貧血和低蛋白,陳麗説,這正是阻礙褥瘡癒合的重要原因。她為老人制定了一套食療計劃,加上服藥,先改善了老人的貧血和低蛋白。之後不久,老人的褥瘡就痊癒了。
陳麗經常慶幸自己以前從醫院學習了很多臨牀知識,多次在關鍵時候派上用場。 有一次一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並有多年認知障礙的老人突然格外虛弱,説話也越來越含糊。陳麗握住老人雙手,判斷“右側肌力下降,這是腦梗的症狀,趕緊送醫院。”
陳麗為老人剪指甲。受訪者供圖
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老人
在常人眼裏,養老院的工作在薪資收入、社會地位等各種方面都比不上醫院。曾有朋友直言問陳麗,不到30歲怎麼就選擇去“伺候老人”。但在陳麗看來,養老驛站的工作讓她感覺自己更加被需要。
陳麗回憶,2018年的一個晚上,她換好衣服準備下班回家,一個老人突然肚子疼。陳麗詢問後判斷,老人是便秘了。她沒顧上換工作服,急匆匆趕到老人房間,戴上手套後用手給老人掏出許多球狀大便,“得有兩斤多重。”
對常人並沒什麼難度的排便,但對許多上年紀的老人來説,那是一件“重任”,有的老人為此甚至不敢多吃。陳麗説,上年紀的人普遍會動脈硬化,一旦便秘,在使勁的過程中血壓升高,極易引發腦出血。
因此在養老驛站,幫助便秘的老人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用手摳。這是連一些家屬都不願乾的事兒,但陳麗和同事們已經看得平常,“這事不僅是能讓老人舒服,還能避免危險。”
驛站裏有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的八旬老人,經常把陳麗認成自己的老師或家人,有次看到陳麗給兒子買了一塊奶酪,他突然指着奶酪生氣地説:“他都有,我怎麼沒有呀?”回想起這個場景,陳麗笑得很温柔。遇到老人和孩子一樣鬧情緒,陳麗也都順着老人們的脾氣安撫。
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屬從開始就能與她共站一個陣營。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對來探望的女兒説自己沒吃飯。老人的女兒脾氣急,氣沖沖地找到陳麗質問。陳麗想到也許是老人記錯了,沒有急着回應,平和地安撫家屬的情緒,帶她去看老人房間的監控。
女兒看到母親的確吃了飯,情緒也慢慢緩和下來。陳麗懂得兒女之心,他們把父母送進驛站,難免有思慮和擔心。 “沒有必要通過爭吵放大誤會,把事做好,家屬慢慢就理解了。”
在陳麗看來,養老驛站與幼兒園是相似的。幼兒園更多的是要跟家長溝通,在老人的問題上,養老驛站則要與家屬溝通,驛站與家屬要站在同一陣營,共同的目的是讓老人身心愉悦健康,過得舒服。
除了責任心,陳麗覺得驛站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耐心,“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條拋物線,在三四十歲的時候達到巔峯,等到了七八十歲,又會回到孩童時代。所以要像對待你的孩子一樣對待老人。”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牛清妍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