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盟新黨首能否順利接棒默克爾

光明日報駐維也納記者 焦授松

當地時間1月16日,德國第一大黨基督教民主聯盟(以下簡稱基民盟)召開在線黨代會,由1001名黨代表選舉產生黨主席,現任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長阿明·拉舍特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超過半數的521張選票,當選為新任基民盟主席。由於默克爾已經宣佈不再尋求連任德國總理,2021年又恰逢德國大選年,因此拉舍特今年將有可能代表基民盟參加總理競選,從而成為默克爾的接班人的有力競爭者。

與拉舍特一同參加競選的還有前任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其在巴伐利亞州執政的姊妹黨基社盟組成)議會黨團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及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諾貝特·羅特根。在第一輪投票中,拉舍特的最強對手默茨獲得385票,拉舍特獲得380票,羅特根則拿到224票。由於三人均未在該輪中獲得絕對多數票,因此得票較高的默茨和拉舍特需繼續參加第二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中拉舍特勝出。

拉舍特並非默克爾最先看好的接班人。早在2018年12月,現任德國國防部長、素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曾成功當選黨主席。但卡倫鮑爾當選後一直被外界指責缺乏領導能力,尤其是在2020年2月德國圖林根州州長的選舉中,該州基民盟被指與德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選擇黨有聯繫,此事一經披露便在德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跨越了德國主流政黨不與選擇黨合作的“政治紅線”,黨內高層和社會各界也普遍指責卡倫鮑爾無視黨紀的約束。迫於各界壓力,卡倫鮑爾隨後辭去黨主席職務,並宣佈放棄參選總理。

此後,基民盟的內部分裂日益加深:以默茨為代表的保守派希望重新迴歸到科爾時代的保守主義政治,而默克爾所代表的另一派則希望聚焦在社會自由派的中間路線。本次黨主席選舉,拉舍特僅以微弱優勢險勝,更是印證了黨內的分裂程度。黨主席選舉的塵埃落定並不意味着黨內鬥爭的結束,奧地利政論人士桑德拉·盧梅茨貝格撰文稱,拉舍特當選並不意味着他將自動獲得參加競選總理的資格,因為基民盟黨主席不一定是總理候選人,拉舍特能否成功晉升總理候選人仍存變數和阻力。他一方面仍面臨着諸如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索德爾及德國衞生部長延斯·施潘等其他黨內大佬的競爭,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充分證明自己的領導能力,如果他被認為不適合擔任德國總理一職,那麼黯然辭職的卡倫鮑爾將成為他的前車之鑑。

現年59歲的拉舍特出生於德國亞琛的瓦隆裔羅馬天主教家庭,祖父母都是比利時人。拉舍擁有法律學位,早期擔任過自由撰稿人和《亞琛日報》主編。1994年當選為德國聯邦議院議員,1999年成為歐洲議會議員。2005年,他進入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政府,2012年成為該州基民盟黨主席,並於2017年開始擔任州長。奧地利《信使報》評論稱,拉舍特為人“正派而友善”,也有人認為他過於軟弱,這是因為不同於有出色演講能力的傳統政客,拉舍特不善言辭,而且時常表現得思維跳躍、舉止情緒化,給人以不專業的印象。但拉舍特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在於2017年贏得了傳統的社民黨根據地——北威州州選,不僅讓基民盟佔據了這個德國人口最多的州,也讓拉舍特一舉成為全國性的重要人物。

拉舍特是默克爾在黨內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多年來一直忠實力挺默克爾的政策,包括飽受爭議的難民政策,因此拉舍特的勝選也被視為基民盟黨內中間路線的勝利,這代表着黨內多數人仍舊認可和支持默克爾時期的路線選擇,在“後默克爾時代”延續中間路線的意願仍舊占主導地位,如果拉舍特能在今年的大選中當選德國總理,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德國順利向“後默克爾時代”平穩過渡。甚至有媒體直截了當地評論稱,拉舍特的這次勝利實際是“默克爾的勝利”。

輿論分析普遍認為,拉舍特在處理對華關係上也將大致沿用默克爾的政策,採取“競爭+合作”的務實態度。中國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拉舍特高度認可中德合作的互利互惠性,其領導的北威州與中國經貿聯繫緊密,與多個省份締結了友好夥伴關係,是中國企業在德國的頭號投資地,也是華為歐洲總部和中興德國總部等眾多在歐中資企業所在地。2019年9月,拉舍特以北威州州長身份會晤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強調加強雙邊的貿易往來、經濟合作以及科技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

可以預見的是,默克爾時代積極務實的對華政策將在拉舍特的理念中得到延續。

  (光明日報維也納1月19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0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2 字。

轉載請註明: 基民盟新黨首能否順利接棒默克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