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我們只是換了個地方實現夢想”,他們來到海拔5000米的地方奉獻青春
從部隊退役後,他們主動報名,選擇到全國海拔最高的縣——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建功立業。幾年來,17名退役士官退役不褪軍人本色,主動轉戰海拔5000多米的地區,奉獻青春芳華,書寫別樣人生。
他們大多是“90後”黨員,為了高海拔地區脱貧攻堅和全面小康,舍小家顧大家,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譜寫了奮發有為、民族團結的青春之歌。
“我們只是換了個地方實現夢想”
2017年,西藏那曲面向全國退役軍人招錄公務員,最終來到雙湖縣工作的有17人。他們中15人是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14人是“90後”,11人是大學生退伍兵。
地處藏北高原深處的雙湖縣,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人口僅1.4萬餘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每年有10個月的漫長冬季,最低氣温零下40℃。
雙湖縣全景(2019年1月3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雙湖縣冬季景色(2019年2月1日拍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在部隊已經吃了那麼多苦,為何還要到艱苦的雙湖?在內地就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為何還要到偏遠高寒的那曲?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們説:“哪裏有需要,就到哪裏去,吃點苦算不上什麼。”
老家河南平頂山的吳炳辰出生於1993年,是家裏的獨生子,畢業於平頂山經濟管理學校,退伍前在陝西某部隊連隊做文書工作。“雖然聽説這裏比較苦,但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和黨員,最不怕的就是吃苦。覺得可以趁年輕闖一闖,就報名來了。”他説。
左圖為在軍營時的吳炳辰,右圖是在雙湖縣工作後的他。(拼版照片,受訪者提供)
1990年出生的馮守信畢業於解放軍特種作戰學院。脱下軍裝後,他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被分配到雙湖縣委組織部。“從軍營到地方,職能任務、崗位特點和編制序列截然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是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奮鬥,我們只是換了個地方實現夢想。”馮守信説。
左圖為當兵時的馮守信,右圖是到雙湖縣工作後的他。(拼版照片,受訪者提供)
轉崗不轉志
作為“海拔特別高,氧氣特別少,路況特別差,大風大雪特別多”的“特別區”,雙湖是純牧業區。
20世紀70年代,那曲牧民為了解決草畜矛盾挺進了這片“無人區”。201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雙湖縣,羣眾收入主要依靠牧業和草場補貼等,曾是深度貧困縣,脱貧難度大。
17名退役士官抵達雙湖時,正是脱貧攻堅關鍵期,他們轉崗不轉志,迅速投入到這場“戰鬥”中,想方設法為羣眾致富找路子,把從軍的初衷與夢想延伸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
雙湖縣牛羊等畜產品質量上乘,但由於地處偏遠,畜產品商品率低,影響羣眾增收。他們利用電商網絡和微信,發動內地親朋好友購買雙湖畜產品。
1993年出生的柴淦和王垚熹,分別畢業於武警杭州士官學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目前都在雙湖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他們常常吸着氧氣加班到深夜。柴淦説:“從人民子弟兵轉變到人民勤務員,無論在什麼崗位,我們都要始終做到忠誠不移、作風不變、標準不降。”
左圖是當兵時的李華清,右圖是到雙湖縣工作後的他。(拼版照片,受訪者提供)
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李華清,目前在雙湖縣衞健委工作,他經常到縣人民醫院幫助前來看病的羣眾掛號、買藥。“雙湖縣人民醫院人手嚴重不足,雖然我只能幫忙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但看到羣眾會心的笑容,聽到他們説感謝的話,就感覺自己的選擇沒有錯。”他説。
沉下心紮下根
雙湖縣委組織部部長劉剛説,雙湖條件艱苦,如何保持幹部隊伍相對穩定一直是組織部門很“頭疼”的事。“最初我們擔心這17名年輕人是否能待得住,如今距他們入職快4年,沒有出現一名‘逃兵’,説明他們是真正把心沉下來了。”他説。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覺得這裏太艱苦了,天氣最冷的時候,早上洗臉水都凍住了。”吳炳辰説,每次休假返回雙湖,他都會經歷一次高原反應的痛苦折磨,家人勸他説實在堅持不了就辭職回老家,他一度有些動搖,但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和黨員,他覺得不能因為艱苦就放棄。
記者瞭解到,17名退役軍人年齡多在30歲左右,這正是對愛情、休閒生活、現代娛樂充滿憧憬的年齡段,但他們得面對感情的糾結和生活的單調。2020年10月,在雙湖縣協德鄉工作的何青檢甫一結婚,就開始了兩地分居的夫妻生活。
“每每想起在軍校的日子,心裏總是充滿自豪。”馮守信説,“在部隊,我要做保衞祖國的戰士;到地方,我要為當地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採訪時,這批退役士官總説自己身體沒有大問題,可當地醫生告訴記者,他們中大部分都尿酸偏高,嚴重的患上了痛風,是醫院的“常客”。
“雙湖的風很大,可當地幹部羣眾信任我們、關愛我們,讓我們心裏很暖。”吳炳辰説,“我們還年輕,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奉獻自我,這是青春應有的模樣。”
這句話,也是17名退役士官共同的心聲。
文字記者:沈虹冰、張京品、田金文
視頻記者:田金文
海報拍攝:孫非
海報製作:田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