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梁楠鬱:他們不脱貧,我就不回家

今年9月,是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梁楠鬱來到西藏雙湖縣的第50個月。

此時的他,皮膚黝黑,乾裂的嘴唇略帶紫色,這是長期缺氧、血紅細胞增多的症狀。從外貌上看,梁楠鬱已經與身後蒼涼、黃褐的土地交融在一起,很難聯想到他原本來自首都北京。

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梁楠鬱:他們不脱貧,我就不回家

逆行:紮根“藏北無人區”

出發前,曾到西藏旅遊過的梁楠鬱對自己的高原適應能力充滿信心,可當地的偏遠苦寒超出了他的想象。

2016年7月28日,天色剛亮,梁楠鬱第一次乘上前往雙湖的汽車。司機旺瑪平措的車從清晨開到傍晚,從柏油路開到土路,反而越開越快。原來,路程的後半段是無人區,沒有信號,野獸出沒,天黑前如果趕不到縣城可能會有危險。

14小時後,當梁楠鬱第一腳踏上雙湖這片土地時,感覺像踩在了“雲端”:這裏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僅為內地的40%;這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縣,被稱為“人類生命極限試驗場”;在當地人眼裏,雙湖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他們嚮往着內地的生活。而時任審計服務中心科研與事業審計處副處長的梁楠鬱,接下前面13任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手裏的接力棒,選擇來到這裏。

當時雙湖仍是全國貧困縣,21.9%的人口未脱貧。為了親近這片土地,梁楠鬱先後跑遍了雙湖的每一個村落,行程超過10萬公里。地廣人稀是他對雙湖的最初印象,“11.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1.404萬名老百姓,相當於北京二環內只居住了8個人。”

梁楠鬱回憶,初次拜訪“結對子結親戚”的多吉老人時,老人所在的達吾瑪宗村沒人説得清他住哪,還是小夥子扎西自告奮勇,説半年前放牧時看到過,才憑着印象帶車駛進草場,兩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土房子和房前的多吉老人。儘管心裏早有準備,他仍被眼前的情形驚到了:4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放着一個爐子、一台電視機、一組櫃子,一堆羊糞,甚至連張牀都沒有。這便是當時雙湖不少牧民的生活寫照。

“論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雙湖在全國貧困縣裏都算艱苦的。”這並沒有“嚇”退“逆行者”梁楠鬱,他毅然在這裏紮根,引領和見證這片土地的每一個改變。

2016年底,大電站建起來了,“摸黑”3個月、每天燒牛糞取暖的梁楠鬱,用上了電暖氣、加濕器和製氧氣,終於能在暖和的屋子裏睡上個安穩覺了。

2017年年底,雙湖通網了,當梁楠鬱第一次從手機裏看到北京的親人時,眼淚在眼眶裏直打轉。

2018年年初,公路通了,那段讓梁楠鬱印象深刻的無人區土路變成了公路,拉薩到雙湖的時間也縮短到了10小時以內……

基礎設施有了,百姓的日子也好了起來。2019年,雙湖縣終於甩掉了貧困縣的帽子,貧困發生率降為零,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萬元大關。

在梁楠鬱的幫扶下,多吉老人的生活也今非昔比:搬出了草場,住進了鄉里安置房——100多平方米的獨門獨院。羊被放進了畜牧合作社,自己跟村裏合作開了個小賣鋪,去年收入超過了7萬元。

新生:一台 “雲端”手術

2017年8月23日20時30分,西藏雙湖縣人民醫院手術室,傳出一聲清脆的嬰兒啼哭聲。

室內,吸着氧的主刀醫生抱着3.2千克的男嬰,鬆了一口氣。

室外,家屬、當地百姓、縣領導……一羣人歡呼了起來,孩子的祖父母手捧金色哈達,等着“恩人”們出來,孩子的父親決定讓孩子隨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名為“黨生”。

這是一場創造歷史的特別手術:世界醫學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海拔最高的剖宮產手術。

時間的指針回到2小時前,雅曲鄉孕婦曲德的胎兒臍帶繞頸,無法順產,情況危急。最近的上級醫院在550公里開外,來不及轉院。雖然當時有中國石油的援藏醫療隊坐鎮雙湖,但縣人民醫院裏的所有手術設備從未啓用過。海拔如此高,沒有任何臨牀先例可循,風險極大。但如不手術,產婦將生命垂危。

經過慎重的論證和徵得家屬同意後,中國石油援藏醫療隊和包括梁楠鬱在內的縣領導班子冒着巨大的風險,決定救人要緊,進行急診剖宮產手術。為了避免因缺氧影響動作的精準度,主刀團隊決定吸氧作業。

時間倒轉到10個月前,梁楠鬱剛來到雙湖,他發現當地急缺醫療設備和醫療人才。“有了健康,才能更好地奔向小康。”梁楠鬱下定決心改變這一切。

沒有設備,就找來設備。梁楠鬱和雙湖縣人民醫院院長強久卓瑪盤活現有麻醉機設備,中國石油捐贈了呼吸機、腹腔鏡等醫療設備。

沒有醫生,就培訓醫生。2016年年底以來,雙湖縣先後選派28名醫生到中國石油中心醫院等地培訓,培養出能做手術的醫療團隊。

在梁楠鬱的積極推動下,當時盤活的設備派上了用場,當時培訓出來的醫生成為了手術助手,才有了後來那一幕的母子平安。這場“雲端”上的剖宮產,也成為雙湖醫療發展的里程碑。

之後3年,雙湖縣人民醫院各個科室的人員逐漸配備到位,各種先進的醫療檢查儀器被啓用。如今,雙湖縣人民醫院已經能自主開展闌尾切除手術,雙湖百姓再也不用什麼病都往拉薩趕了。

希望:走出雙湖的孩子們

2020年6月20日,是雙湖中考的第一天,考場外眾多學生家長翹首等待着走出考場的孩子們。

而4年前,分管教育的梁楠鬱第一次來到這裏時,考場外可是一個家長都沒有。當地教師告訴梁楠鬱,這是因為牧民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

雖然從2012年起西藏就全面落實15年義務教育免費“三包”政策,但在雙湖只有極少部分學生有能力考上高中,中考升學率始終不高。

與牧區家長打交道的過程中,梁楠鬱發現,牧民穿一件藏袍,帶一塊糌粑,就能在外放一天羊。這種生活方式,簡單有效。不管哪項工作,一定要先找到簡單有效的措施,找到一個突破點,樹立一個標本,讓老百姓看見實效。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百姓支持。而幫扶雙湖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教育。

“先得讓牧民從教育中看到希望。”為了提升雙湖教育水平,梁楠鬱想到兩個解決辦法。

一是巧借外力——送雙湖中小學生到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拉薩北京小學、北師大附中等地就讀。今年高考,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就讀的4名高三學生全部考上大學,其中1人成為首個超過重點本科線的雙湖學生。

二是自力更生——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2018年,雙湖學生終於實現內地西藏班零的突破。目前已有10名學生走出雙湖,走向全國。

回憶起這一路,梁楠鬱感慨萬千。4年前,他第一次見到拉薩北京小學校長劉峯,便提出想讓雙湖孩子來拉薩讀書。沒想到被現實將了一軍:孩子們住宿、吃飯和安全問題怎麼辦?

本以為梁楠鬱會知難而退,可之後半年梁楠鬱8次跑到拉薩找他商量對策。用劉峯的話説:“我就是被他這股子‘軸’勁打動了。”

儲物間被改造成了宿舍,做飯師傅答應為了孩子們開“小灶”,雙湖派來生活老師解決了安全問題,但頭疼的問題又出現了,孩子們週末怎麼辦?

深知教育改變命運的劉校長帶頭髮話,“每週末,我們校領導班子和所有教研室主任每人領一個孩子回家,洗澡做飯洗衣服全都包了。”

在中國石油和這些愛心教育人士的幫助下,2017年,雙湖縣教育局選拔出第一批外出讀書的孩子,之後陸續又有40多名雙湖中小學生走出去,將雙湖的希望“灑”到拉薩和北京。在梁楠鬱看來:“教育不僅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甚至能改變一家人、一個縣的命運。”

發展:來自第三極的饋贈

《第三極的饋贈》一書中,喬治·夏勒寫道:羌塘,一個有魔力的名字,讓人腦海中浮現出那份特有的孤獨,空廖,寂靜,荒涼,一個無法親近的地方。

雙湖縣就位於羌塘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腹地,擁有僅次於南極、北極的世界最大陸地型冰川。湛藍色的色林措湖水,近在咫尺的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這片無法親近的土地,被梁楠鬱們掀開了神秘的面紗。

2016年,終極越野汽車拉力賽開到了雙湖,當110輛賽車300多人的車隊抵達雙湖時,雙湖歷史上第一次堵車了。各式各樣的賽車塞滿了唯一的街道,百姓們全來到街上拍照留念,冷清的雙湖自此熱鬧了起來。

之後,梁楠鬱又找來專業團隊,利用3年時間打造出“羌藏高原原生態體驗遊”,不僅發展了當地經濟,還有效保護了環境。產品推出僅4個月,收入就超出之前雙湖全年旅遊收入的4倍。這一系列動作還吸引來了《駛向荒原》攝製組,為雙湖拍攝的節目網絡點擊量破千萬次,打響了雙湖旅遊的品牌。

除了美景,來自第三極的饋贈還有滷蟲卵。在藏語中,滷蟲卵名為“加措色欽”,意為“大海金粉。”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捕撈滷蟲卵,就成為了雙湖財政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

雖然雙湖的滷蟲卵無藥孵化率高,但往年卻賣不上好價錢。為此梁楠鬱提議,開展競標。2017年至2018年,雙湖組織兩次公開招標,都流標了。新入場的投標企業無一舉牌。更糟的是,第二年一位簽了購買合同的新客商,也臨陣違約。

賭着一口氣,梁楠鬱挑選了近20家大型滷蟲卵企業逐一走訪,掌握了水產養殖企業的第一手資料,把自己變成了半個專家。2019年年初,招標重啓前,梁楠鬱把競標公告和一封公開信發到每位投標人的電子郵箱裏。信中講情懷、講行情、講管理、講未來,並承諾本次競標一定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價高者得。

不知是誠意還是專業打動了這些企業,第三次招標會非常成功。新老客商,爭相舉牌。在當時成品卵價格腰斬的情況下,雙湖滷蟲卵毛料賣出了歷史最高價。

2018年8月,中國石油捐贈1380萬元建設滷蟲卵深加工廠,摸索出了“基礎研究+生態保護+產業升級”基礎上的中國石油產業援藏扶貧模式。

今年7月25日,滷蟲卵深加工廠項目投產儀式暨第一批產品簽約儀式在那曲舉行,當場完成今年銷售任務的7成,銷售價格比原來直接賣毛料價格提高45%,預計可使雙湖的建檔立卡貧困户每年每人增收3000元以上。“這是我4年來最開心的一天,壓在我心裏的那塊石頭終於落地了。”梁楠鬱説。

發展產業,培育當地造血機能是所有扶貧幹部的工作重心,也是最大願望。如今培育出旅遊和滷蟲卵兩個支柱產業,梁楠鬱終於欣慰地看到雙湖縣擁有了長期、可靠的脱貧產業。

昏暗的燈光,一支筆、一個本陪伴了梁楠鬱在雙湖的一千多個夜晚,上萬字的日記記載了梁楠鬱在這片土地上的點點滴滴。

梁楠鬱的日記本有一首原創詩:普若崗日,無聲無息,巍巍峨萬年之久;利祿眾生,吵吵鬧鬧,輕飄飄百年之身。透過詩句,我們彷彿看到了梁楠鬱堅守雙湖的初心:匆匆百年,只有真正幫助到他人,造福一方才算實現了人生價值。

儘管高原缺氧,長夜無眠,去年的今天,梁楠鬱因為放不下推進中的滷蟲卵項目,放不下當地淳樸的牧民,做了個重大決定:留下來,他們不徹底脱貧,我就不回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2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梁楠鬱:他們不脱貧,我就不回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