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前輩解決了塞罕壩這片森林從無到有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黨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説。
安長明表示,塞罕壩就是中國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在60年前建場之初,這裏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經過三代塞罕壩人初心不改、無私奉獻,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每棵樹木,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如今的塞罕壩被人們稱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現在,塞罕壩林場先後獲得了聯合國“地球衞士獎”“土地生命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安長明透露,塞罕壩正在打造智慧林場,也就是為每棵樹建檔案,像樹種、樹高、位置、生長狀況等都有詳細的數據。要全面摸清全場3億多株樹木的底數,通過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建設美麗塞罕壩,持續在建設美麗中國上走在前、做表率。
“我們林場職工有一句口頭禪:‘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算能耐,能夠還祖宗賬、留子孫糧那才是本事!’我們做的就是留子孫糧,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濃濃的綠色。試想,再過60年,古木參天的百萬畝林海又是何等的景象!”他説。
供圖/新華社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鑫
編輯/譚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