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一市“四手聯彈”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本文轉自【交匯點】;
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與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交界處,總面積5800畝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橫跨皖蘇兩省。多年前,這裏只有一片稀稀落落的池杉林,如今,在蘇皖兩省的跨省守護下,濕地公園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長三角山水相連,河湖相依。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三省一市深化區域協作,加強聯保共治,“四手聯彈”奏響綠色交響曲,一個綠色美麗的長三角正漸行漸近。
聯防聯控,長三角藍天常駐
今年3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規範》正式發佈,首次對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的流程和技術方法進行了標準統一。這也意味着,長三角示範區將有統一的空氣質量預報,而這也是我國首次打破行政區劃的區縣尺度聯合預報。
示範區的探索,只是長三角攜手護“藍天”的一個縮影。近期公佈的一份“成績單”表明,三年來,長三角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今年1月到8月,長三角41個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佔比高達86.6%,PM 2.5日均濃度低至29微克/立方米,同比大幅下降9.4%。而這背後,離不開大氣污染防治的聯防聯控——
預報會商成常態。依託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各省市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推動完善聯合會商機制。遇到不利氣象條件,提前發佈預警提示,啓動空氣重污染應急響應措施。
深度治理同攜手。長三角區域各省市鋼鐵、火電、水泥、玻璃、焦化、石化等重點行業和重點設施實施超低排放改造。進博會期間,各省市在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產的基礎上,對焦化、石化、火電、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加強管控,確保穩定達到超低排放標準。
最嚴標準護藍天。長三角把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修訂作為區域共保聯治重點內容。長三角區域統一標準《製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發佈,這也是長三角首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強制性標準。
“截至10月底,江蘇PM 2.5濃度同比下降11.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為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作出了應有貢獻。”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天琦表示,將今年作為江蘇生態環境“源頭治理年”,堅持末端和源頭治理兩手抓,並且花更大力氣抓好源頭治理。堅持力度不減持續攻堅,組織開展首季爭優、春夏攻堅等專項行動,堅持問題導向,加大現場幫扶和壓茬督辦力度。把VOCs治理擺在突出位置,以臨近上海、浙江、安徽的木材加工、橡膠製品、機械製造等產業集羣作為重點,切實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區域協作,跨界水體治理不再難
古往今來,跨界水體治理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長三角一體化的加速推進,賦予了太湖全新的面貌。
太湖水危機後,江蘇省內的蘇錫常三地率先攜起手來。“這幾年,更磅礴的治理合力也在悄然匯聚。”無錫市藍藻治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錚惠娓娓道來,“這兩年,湖州來的次數真不少。湖州相關部門組團來無錫調研,我們也將十多年的藍藻治理經驗和盤托出。目前湖州已經建立起完備成熟的藍藻打撈處理應急防控工作體系,復刻了無錫工作模式和技術路線。”
在破解跨界水體治理難題上,除了分享經驗、攜手治污,也離不開敢為人先的探索。
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下游;水質達標,下游補償上游——被稱為“水質對賭”的國內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輪試點。如今,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而“新安江模式”也在長三角走得更遠。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蘇與安徽在長江流域滁河陳淺斷面實施跨省橫向補償機制。2019年,陳淺斷面上游來水水質達到標準,江蘇給上游的安徽補償2000萬元。今年,江蘇擬繼續給安徽補償2000萬元。
同守“一泓碧水”,更多的協同治理正在“進行中”——
在長三角示範區:蘇州吳江攜手上海青浦、浙江嘉善聯合制定《太浦河流域跨界斷面水質指標異常情況聯合應對工作方案》《太浦河銻特徵污染因子管控方案》,確保下游飲用水源地安全。經過不懈努力,吳江區廢水排放量由整治前的日排放100萬噸降至30萬噸,中水回用率由10%提高至61%。
在蘇皖交界處:南京、馬鞍山兩市及四區縣制定了《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石臼湖共治聯管水質改善工作機制》《石臼湖水環境聯合監測方案》,同治理、共投入,石臼湖斷面水質由2017年的Ⅳ類改善至2020年的Ⅲ類。共同守護高郵湖、秦欄河,揚州與滁州建立了聯合河湖長制,聯合檢測、執法,共同保潔,如今河湖碧波盪漾。
制度創新,綠色成長三角鮮明底色
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鮮明底色。美麗富饒的長三角,恰似一方需要精心呵護的“碧玉”。如何讓“碧玉”始終潤澤如新?深層次的機制保障是關鍵。
統一標準,是當務之急。近年來,長三角聯合發佈大氣超級站質控質保、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製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等3項標準,區域環境標準一體化穩步推進。2020年10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發佈,主要包括生態環境標準統一、環境監測統一和環境監管執法統一,明確了3方面56項具體工作清單。
標尺統一,合作便有了基礎。“‘三統一’以後,3地在聯防聯控上施展的空間會更大。”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執法為例,以前執法是“自掃門前雪”,即便是聯合執法,對環境違法企業的懲處依然是按照屬地標準。生態環境執法統一後,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跨越行政區劃,管好長三角示範區內的藍天綠水不再是難題。”
除此之外,圍繞長三角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江蘇不斷深化區域協作——
合力落實長三角區域環評制度改革、環境執法檢查互認、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聯動、碳普惠機制聯動建設等協議,印發實施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規定,以“一把尺”實施嚴格監管。
深入推進長三角示範區建設,加強“一河三湖”聯保共治,牽頭制訂示範區生態環境監測設施共建共享工作方案,共同發佈技術規範3項,汾湖大氣超級站已完成相關手續,太浦河汾湖大橋斷面(江蘇出境)平均水質達到Ⅱ類。
持續推進實施蘇皖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共同簽訂《長三角地區環境風險防範與應急聯動工作協議》和《長三角跨省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聯合山東、安徽共同編制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制定南四湖流域統一排放標準,共同抓好保護。
“無論是切身感受,還是相關指標,長三角地區的生態環境都在顯著改善。”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認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快,碳排放量大,減污降碳責任重,機制層面的更多互動,讓1+1+1+1>4,實現了倍增效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