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的繁雜辛苦眾所周知,但苦樂不均的現象也客觀存在。有媒體近日調查就發現,在基層一些機關和單位,任勞任怨的幹部雖是多數,可遇事“我不會”、一推六二五的“白飯幹部”也不少,更有一些不幹還愛説,尤其喜歡“點評”其他同志工作中的得失。
遇事“我不會”,表面看是能力問題,深層看則是態度問題、作風問題。似乎面對棘手工作,一句“我不會”就能躲進“避風港”,落個輕鬆自在。可問題在於,“不會”更要學,在位就得幹,基層人手本就緊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多了,工作還如何開展?到頭來,不幹的愈發不會幹,能幹的愈發疲累,再加上,一些“我不會”之人幹事的本領沒有,投機拍馬“點評”的嘴上功夫卻不差,個別人甚至還因此僥倖被提拔。這種“逆淘汰”一旦冒頭,勢必會擾亂基層政治生態、助長懶散鑽營之風,必須引起警覺。
獎勤罰懶,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可為什麼“我不會”現象總有生存空間?考評和淘汰機制還不到位,恐怕是重要原因。“庸者下、劣者汰”,中央多次明確過“下”的標準,規範過“下”的方式。可現實中,“幹不好”卻“下不去”的情況依然存在,制度執行失之於寬、失之於軟。“幹多幹少一個樣”,更讓“我不會”者沒了壓力。除了該“下”不能“下”,“上”的渠道也有不健全、不科學之處。由於很多部門單位的工作不涉及專業技術,缺乏客觀中立的評價標準,幹得好不好,上級一支筆、一句話尤為關鍵。“唯上”之風下,一些“説得好”“混得熟”之人佔到了便宜,也讓真正埋頭苦幹的幹部吃了虧。
“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要維護基層幹事創業的火熱氛圍,需要嚴格執行“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考核機制,以及“能上能下、優進劣退”的淘汰機制。何為“實”?百姓的獲得感,就是最大的“實績”,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評判標準。考評幹部,多聽多問多看是第一條,一旦發現問題,就要追究到底,敢於“黑臉”。在這方面,除了轉崗、免職、降職、辭退等處理措施,各地也摸索出了不少自己的“必殺技”。比如,在“票子”上着力,視情節輕重扣發“不幹者”績效獎金;再如,採取“召回”措施,為“懶官”專門辦學習班。這些舉措較真碰硬,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每一個領導幹部都要拎着‘烏紗帽’為民幹事,而不能捂着‘烏紗帽’為己做‘官’”。對於黨員幹部來説,不論身處何崗、所任何職,“為民”都是不變的初心。躲在所謂“舒適區”,只會消耗激情、碌碌無為。把精神立起來,把身子沉下去,這才是職業的追求,也是做人的境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