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紅樓主題展29日正式開放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31處舊址得到系統修繕提升,現已整體亮相。

今天上午,中共北京市委組織召開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新聞發佈會,介紹相關情況。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愛軍介紹,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主要包括1915年至1923年6月期間,北京地區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活動有關的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黨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施等31處。這些舊址數量眾多、佈局分散、隸屬各異。本市根據31處舊址實際情況,分成三類進行打造提升:一是重點保護提升,二是一般保護,三是維持原貌、立牌存念。

其中,通過實施“1+9”提升工程對北大紅樓、北大二院舊址等進行重點保護提升。“1”即利用北大紅樓舉辦“光輝偉業紅色序章”主題展覽,“9”分別是北大二院舊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李大釗故居、李大釗烈士陵園、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陶然亭慈悲庵、京報館舊址、中法大學舊址,在這9處舊址分別舉辦了相關的專題展覽。

包括“亢慕義齋”舊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舊址、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等在內的11處舊址,本市進行了一般保護提升,由管理使用單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維護修繕、恢復原貌,徵集文物、豐富陳列,或者挖掘內涵、深化研究等工作,如實再現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場景,進一步提升宣傳利用效果。

包括北大一院操場舊址、楊昌濟故居、毛澤東第一次來京居住地舊址等10處舊址,考慮歷史的變遷,由屬地和責任單位視情開展周邊環境整治,設立圖文並茂的標牌,展示其歷史作用和獨特價值。

張愛軍説,在舊址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中,本市堅持統籌規劃,堅持整體提升,構築有機統一的紅色舊址整體。在進行文物保護修繕時,堅持整體保護、連片打造,適當採用現代科技手段,使文物舊址煥發時代風采。同時,開展北大紅樓革命精神課題研究,編寫出版《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叢書》(8本),深度挖掘紅色資源的歷史內涵和紅色基因。

張愛軍透露,北大紅樓“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覽將於6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每天以預約方式安排1000人次參觀,其中上午下午各500人次,每天開放時間為9點至17點,逢週一閉館。近期主要以機關單位有組織參觀為主,後續將適時對社會單位和個人開放。

該展覽是本市為慶祝建黨100週年而籌辦的“1+9”展覽體系的核心,有6個部分,共19個單元,展覽面積約8000㎡,展出圖片958張(含文字版、表格、地圖)、文物1357件、藝術品40件(雕塑13件、繪畫27件)、景觀類作品25組(壁飾22組、藝術景觀3組)、沙盤模型5組、新媒體藝術16組(全息影像2組、體驗式投影2組、交互觸摸屏12組)、珍貴影像視頻13個。同時,展覽將北大紅樓內舊址納入參觀流線,復原展示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閲覽室、陳獨秀工作過的文科學長室等6處舊址,讓展覽與舊址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張愛軍説,展覽將歷史敍述與紅色基因傳承相結合,在對黨的北京早期革命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研究梳理的基礎上,廣泛徵集珍貴文物資料,還原歷史真相,重建歷史現場。展覽凸顯教育性,將反映黨的早期歷史與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聚焦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重點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精選展出李大釗獄中自述,毛澤東、蔡和森建黨通信等重點文物數十件,還展出了全部63期《新青年》雜誌、多版本《共產黨宣言》等重要文物史料。

展覽還通過“一室一方案、一廳一專題”的個性化設計,將宏觀表達與微觀呈現結合,採取全景式立體化展覽方式,從整體上表現其重大歷史貢獻,同時注重細節打磨和微觀呈現,對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分別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文科學長室、第二閲覽室等6處舊址進行精心復原,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悟先輩的革命足跡。展覽還安排兩個展廳,以沙盤和圖板形式對31處舊址整體情況進行集中展示,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為增強便民性,展覽還在有限的空間內設置了參觀流線圖、指示標識,在分時段安排專業講解的基礎上,在一些展室開發二維碼,觀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瞭解相關背景知識及其他舊址情況。(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9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大紅樓主題展29日正式開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