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配攜手52年,80歲另娶女演員,去世前留遺囑:與原配合葬大海
熟讀唐詩的我們也許都會讀到過唐代詩人元稹的佳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他對亡妻最好的懷念與追思,表達着他對曾經兩人愛情的忠貞不渝,向世人一遍又一遍地傳遞着愛情的忠貞與堅定、純潔。
關於這樣的詩句後世者們也有着不少的傑作,清朝詩人納蘭性德就寫過“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的傳世名句,至今讀起來依然是感人至深、浪漫至極。
當時間來到了近現代時,這樣的情形依然發生在了眾多年輕的作家身上。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兼翻譯家馮亦代也做出了和前人們極為相似的事情,與原配妻子攜手52年的他,卻在妻子逝去兩年後,迎娶了比他小12歲的女演員,那時的馮亦代已經是80歲的高齡。去世之後的他還留下了與髮妻共葬大海的遺言,這究竟是深情的行動,還是另有原因?
作為我國最為傑出的翻譯家與散文家,馮亦代從小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3歲時,年少的他就能夠獨立地創作作品,在當時可謂是轟動一時。上了大學以後,他學習的是工商管理,在大二時,他就與自己的髮妻鄭安娜相識,那時的鄭安娜是學校出名的英語天才,並且還是學校英語社的成員,英文説得就如外國人一樣流利。志趣相投的他們一見鍾情,時間久了之後便墜入了愛河中。
這段從校園開始的戀愛並沒有隨着他們的畢業而結束,踏入社會後他們依然恩愛如初,在經歷過多年的愛情長跑,和時間與現實的考驗之後,兩人最終成功地實現了由校服到婚紗的浪漫,結為了一生的伴侶。婚後的他們不但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甚至還完成了眾多的文學創作,這樣的生活讓他們攜手走過了人生的大部分美好時光,即便是有過酸甜苦辣與艱辛,依然不會影響着他們的生活。
只不過呢命運有時會不如自己所願那樣,他們的愛情並沒有能夠阻擋着病魔的來襲,91年對於馮亦代來説可謂是悲傷的,妻子因腦溢血而去世,痛失愛妻的他傷心欲絕,幾乎讓他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連自己的兒女們對父親的生活更是產生了深深的擔憂,對於這樣一個年逾八十的老人來説,太過悲傷的確不可行。於是兒女們輪流地守在他的身旁,陪着他一同度過難關。
髮妻走後,馮亦代始終思念着她,不停地寫下了諸多的文章,表達着自己對髮妻的追思與懷念之情,作為文人的他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不過即使心裏有再多的悲痛與懷念,終究還是要繼續生活,心裏自然會有空虛的地方難以填補。髮妻去世兩年後,馮亦代便迎娶了同為作家出身的黃宗英。雖然這段戀愛是有着年齡差,但是並沒有阻礙着他們的相處與陪伴,尤其是兩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經歷,都是偶喪之後的再成家。那麼有着相同經歷的兩個人,為何會在古稀之年選擇像年輕時一般再次婚嫁呢?
也許我們並不知道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但有一點恐怕是兩人身上最為顯著和相似的,因為心中有着孤獨與難以填補的心靈空缺,需要有一個知心人來傾聽、來傾訴,也更需要一個知己來陪伴與相處。從前的他們有着深厚的交情,一度斷了聯繫與往來的他們,卻又因為着命運的安排在暮年再次重逢,人生可謂是這樣充滿着戲劇性,難以預料。在生活的相處中,他們有着共同的語言與話題,都有着同樣的作家身份,也都曾經過着孤獨寂寞的生活。
在這樣的相處下,他們漸漸地有了書信的往來,當書信承載着彼此的關心與傾訴時,他們的心得到了極大的安慰與慰藉,兩個人也漸漸地親近了起來。作為人自然有着追求愛情的權利,即便是已經走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們,最終這兩個人成功地像年輕時的那樣走到了一起,結為了新的人生伴侶,開啓了人生的新生活。後來的他們逐漸相輔相成,走過了人生的最後十二載歲月。言語上有着慰藉和安慰,而馮亦代本來就有着身體上的殘疾,但黃宗英卻不嫌棄,而是默默地陪伴着他,讓他更好的安靜地伏案在前,寫下眾多的名篇佳作。
人都會有離開世界的那一天,馮亦代去世前曾經立下遺囑,與他的髮妻合葬一處。後來他還改了遺囑,不過不是如人們預期的那樣,而是加上了一句“我將笑着迎接黑的美”。對此黃宗英早已知曉,但自己多年的陪伴卻換來這樣的結局,説是不傷人那是不可信的。不過黃宗英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漸漸地理解了馮亦代的做法,後來與髮妻合葬、骨灰灑向大海,也算是對此最好的平衡與補償了。
對於任何時期的文人們來説,他們也有着和常人一樣的感情與想法,也會有七情六慾。當伴侶去世時,他們會寫下很多的悼念之作,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至於那時的悲痛欲絕和傷心不已,也不是他們假裝的做作,因為正是他們這樣真實的感情,才能讓他們創作出那樣膾炙人口、催人淚下的佳作,才能以情動人、留下更多的千古名句。
但是人的感情畢竟是難以替代的,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活着。若是沒有最好的依靠,恐怕人生也是難以承載的。對於喪偶後再次婚假,人們並不是不能理解,只不過有的時候我們能夠理解,卻是難以將從前的美好與現在相提並論。這樣強加於人、不懂得真實內心感受的想法多少還是有些多餘了,如果我們不能夠真實地考慮別人的感受時,我們又怎麼能夠去評判別人的生活呢?恐怕也只能帶給別人更多的傷害與苦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