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爭端、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供應鏈危機持續的大背景下,“近岸外包”概念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供應鏈領域中的“熱詞”。與傳統“離岸外包”相比,“近岸外包”更重視將產業外包至地理、時區等相近的國家或地區,在縮短供應鏈的同時強化其韌性,防止出現關鍵時刻產品斷供的問題。
美國是“近岸外包”概念的極力鼓吹者。美方認為,當前全球化進程已“停滯”,區域主義不斷興起,亞太、歐洲甚至非洲都在塑造各自的區域供應鏈體系,美國製造業企業在華供應鏈“迴流”美洲已不可避免。除了迴流美國本土外,拉美國家也是重要目的地。美國多家智庫和媒體紛紛建言美政府應將部分製造業轉移至墨西哥乃至加勒比海周邊等近岸區域,建立區域供應鏈跨國合作網絡。美國主導的美洲開發銀行已將“近岸外包”寫入其遠景規劃,承諾將提供資金扶持。2021年2月,拜登上台伊始便發佈所謂“美國供應鏈行政令”,信誓旦旦稱要與拉美盟友夥伴共建供應鏈。在外界看來,美拉供應鏈“近岸”合作似乎已經箭在弦上。
然而這一次美國人又犯了説的比做的好聽的老毛病。近期數據顯示,美拉“近岸”合作——尤其是美反覆強調的美墨製造業合作實際進展緩慢。一方面,美墨製成品貿易額不降反增。新冠疫情暴發後,主要受兩國汽車製造產業鏈斷裂影響,墨西哥出口受重創。2020年,墨對美製成品出口額同比下滑10%,在美製成品進口中所佔份額下降0.7%。另一方面,美企赴墨投資興業興趣不如預期。相比墨西哥而言,美企在供應鏈轉包目的地選擇上似乎更青睞於東南亞國家甚至是美國本土。
從上述進展來看,美國對拉美國家的“近岸外包”許諾無疑含有很大的“忽悠”成分。拜登政府嘴上説要吸引美製造業迴流造福整個美洲,但其實心裏想的卻仍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的那一套。在華盛頓眼中,供應鏈“近岸外包”頂多只能算是排在“迴流美國本土”之後的備選項而已。比如2021年6月頒佈的“白宮關鍵產品報告”中就明確提出,“只有在國內關鍵產品生產跟不上時,國際合作才會派上用場。”此外,2020年7月生效的《美墨加協議》更是從制度層面增強了美本土承接供應鏈迴流的比較優勢。其中,美對汽車原產地規則、勞工待遇等關鍵條款的解釋顯然更有利於美本土製造業,這已招致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不滿。以至於有美學者指出,“在吸引亞洲供應鏈迴流上,墨甚至應將美視為對手。提升供應鏈近岸承接能力,墨只能靠自己”。
這場“近岸騙局”的背後實際上充分暴露出美國經濟外交的虛偽性。首先,表面對華“脱鈎”,實際卻更加倚重對華貿易。美一邊鼓動拉美國家與其加強近岸合作,另一邊卻又在提升“離岸外包”水平。據統計,2021年中國對美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9%至7556億美元,時隔三年再創新高,其中對美貿易順差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965億美元。美拉“近岸外包”的基礎顯然已被大大削弱。其次,專坑盟友沒商量。拜登政府善於鼓動所謂基於同等價值觀的盟友抗華遏華,自己卻躲在後面坐收漁翁之利。比如美國近期就利用其“鐵桿盟友”澳大利亞與中國的外交爭端,乘虛而入填補了澳葡萄酒、牛肉等農產品在華的貿易空缺,可謂賺得盆滿缽滿。對同屬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澳大利亞尚且如此,美顯然更不會對拉美國家手下留情。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碎了美國在經濟領域遏華的如意算盤。美全力押注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近岸漲、離岸消”的格局調整絲毫沒有發生。相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降反升。2020年,中國在全球製成品出口中的佔比已升至創紀錄的20%,遠高於美國的7%。今年初剛剛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毫無疑問將進一步鞏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拉美國家不僅要擦亮眼睛識破美國的“近岸外包”忽悠話術,更重要的是勇敢地投身於更加廣闊的國際合作中去,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實現自身的利益。(作者分別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副所長及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