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探號丨司機遇行人普遍做到主動禮讓 專家:交通出行應以生命至上
8月30日,北京市交管局發佈消息,北京市電子監管設備再升級,增加247個可拍攝“機動車斑馬線不避讓行人”的探頭,涉及全市諸多交通幹線。硬件有了升級,但有很多市民在消息下方呼籲,希望有關部門和媒體到沒有紅綠燈,沒有監控設備的路口看一看。
30日,記者隨機抽選大興、豐台和朝陽幾個未設立紅綠燈和監控設備的路口,對機動車禮讓行人進行探訪,發現司機普遍能夠做到禮讓行人。專家表示,“如果行人能對主動禮讓的司機致謝,看似微小的反饋,都能夠促進文明出行的良性循環。”
新增設備丨北京街頭加裝247個“不禮讓行人”探頭
繼8月11日,北京市217個路口可拍攝“機動車斑馬線不避讓行人”的探頭投入使用後,8月30日,北京交管部門發佈消息,此類升級後的探頭所覆蓋的路口,將再增加247個,涉及全市諸多交通幹線。
8月初,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以禮讓斑馬線為切入點,聚焦危害交通安全、影響通行秩序和文明交通形象的突出違法加大管理整治力度。在開展現場執法的同時,交管部門同時升級了電子眼的功能,可用於拍攝 “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未停車讓行”的交通違法行為。從月初的217個,到月末增加的247個,北京市在沒有交警現場執法的情況下,僅僅通過電子眼就可以處罰司機“不禮讓斑馬線”的路口已經增至464個。
據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確規定,機動車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不避讓行人交通違法行為,是指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車身任何部位沒有進入人行橫道區域,遇已進入人行橫道且未闖紅燈的行人即將通過機動車前方時,未停車讓行的行為。
比較典型的有:從正在通過人行橫道的行人隊伍中強行穿插,造成行人行進中斷的;逼停正在通過人行橫道的行人的;同方向已經有機動車停車避讓行人,仍強行通行的;採取突然加速等方式繞過正在通過人行橫道的行人的;其他影響或者妨礙正在通過人行橫道的行人通行的。
在經過五個工作日的公示後,這一批新增的固定式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將正式開始啓用。通過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收集的違法行為記錄資料,經審核無誤後錄入道路交通違法信息管理系統,對機動車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未停車讓行的交通違法,交管部門將對違法行為人依法處以200元罰款,記3分。
北京街頭上的探頭逐漸在增多,也有很多市民在得知此消息後評論,“希望媒體到沒有探頭的路段探訪”。8月30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到大興、豐台和朝陽幾個沒有探頭的路段進行探訪。
大興丨面對老、幼、病、孕 司機自覺禮讓
北京市大興區黃村西大街西段,坐落着5個老舊小區,一家電影院,兩家幼兒園、一家小學。區醫院和婦幼中心分別坐落在大街南北兩側,不僅如此,大街西口便是地鐵站與多個公交站位置,是附近居民綠色出行時的必經路段。
上午10點30分,記者在現場發現,黃村西大街路段中央的2條人行橫道分別設置在了醫院和公交站附近,來往的行人中,老人、兒童、孕婦和患者佔了大部分,加之學校開學,老人帶着孩子的情況尤為突出。
雖然這裏的斑馬線沒有紅綠燈和電子監控設備,但通行車輛普遍能夠做到禮讓行人。
“這兒在醫院附近,公交車又經常會佔用一條車道,所以經常堵車。”駕駛員黃先生告訴記者,在未實行禮讓斑馬線的時候,司機們往往會加速通過斑馬線,儘量不給行人留有空隙,但最近隨着禮讓行人意識的普及,現在很多司機能自覺遵守。
居民馬女士今年63歲,她腿部患有風濕,行動不便。“以前這裏挺亂的,我最怕的就是過馬路。”馬女士説,因為自己行動緩慢,很多司機不願意等她。
她説,帶着孩子過馬路最安全的方式是等堵車,或者在路中間停留一會兒,等車少了再過。
“這剛倡導(禮讓)斑馬線的時候,並沒有太多司機響應,這又沒有監控,司機不讓行在所難免。”馬女士説,但好在這裏車道少,最近一段時間,隨着公交司機帶頭,有行人過馬路時,能夠幫助行人擋住部分車輛,其他司機也就逐漸能夠做到禮讓行人了。
記者通過半個小時的觀察,未發現一例未禮讓行人的情況,即便是有老人單獨通過,也有很多司機願意為其停車等候,讓行時間最長達到59秒。但往往沒有做到禮讓的,都是外賣車輛。
“誰家還沒個老人和小孩兒啊,我家還住在附近,誰不希望給自己的家人營造一個安全的交通環境呢?就是一腳剎車的事兒,我讓一把,別人也讓一把,這不就行了。”駕駛員黃先生説。
豐台丨行人逐漸改變過馬路習慣 表示“更願意走斑馬線”
上午10點,記者來到豐台區馬家堡西里小區南門的角門北路進行探訪。該路段為東西向道路,是小區步行出門的必經之路。在小區南門左右10米各有一條斑馬線方便居民出行,整條路段也沒有設置紅綠燈。
在記者探訪的半個小時內,發現共有12輛機動車未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但未被禮讓的行人普遍對此表示理解。
“我以前過馬路基本不走斑馬線,不方便,但是後來聽説法規上嚴格了機動車禮讓斑馬線的規定,我就開始守規矩了。”居民趙先生表示,雖然走斑馬線會繞遠,但自己的出行安全更有保障。
10點15分,李先生正領着孫子準備過馬路,他站在斑馬線上左顧右盼,在看到汽車離自己還有10米左右的地方減速時,他領着孫子一路小跑穿過馬路。“我以前也不習慣走斑馬線,後來孩子稍微大點了,拽着我,讓我必須走斑馬線。”李先生説,後來看到了有關政策,才知道“現在的孩子比我懂。”
10點20分,郭先生從小區出來,剛走至斑馬線一半時,一輛金盃車從他面前呼嘯而過,郭先生被嚇了一跳。“我剛剛雖然走的是斑馬線,但是過馬路也不能悶頭走,我不會單純地把希望寄託在司機身上,不單純指望他們(機動車)禮讓,自己也得躲着點走才安全。”郭先生表示自己原來也是名司機,很理解司機的感受,“剛剛那輛金盃車的時速大概有30邁左右,如果因為禮讓我而停車,那肯定是一腳急剎,比起急剎車帶來的風險,我還是願意選擇讓他先走。”
在記者觀察的30分鐘裏,也發現有不少行人存在不走斑馬線、低頭看手機通過馬路的情況。記者隨機攔住幾位低頭看手機或未走斑馬線通過馬路的市民,但他們對此並不在意,只是輕描淡寫地説,自己沒注意到斑馬線、下次得走斑馬線、過馬路不會再玩手機等等。
上午11點,記者又來到了團結湖路和團結湖北路交叉十字路口,該路口有4條斑馬線,未設有紅路燈,記者在此觀察了30分鐘,共有9輛機動車未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
孫女士走斑馬線通過路口時,一輛駛來的轎車停在了斑馬線前,在孫女士通過路口後,該車再次啓動通過了路口。孫女士告訴記者,自己今天身體有些不舒服,本來想抄個近路,不走斑馬線的,但沒想到當自己通過路口時,轎車停下來禮讓自己通行,“很紳士,甚至有些感動。”她説,自己作為司機以後也會禮讓行人文明駕駛。
專家丨行人一個致謝的手勢 可能促進文明出行良性循環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表示,如今社會上大多數交通事故,都是源於一個“怒”字。
“能讓我就不讓,能減速我就不減速,想別車就別車,想變道就變道,路怒症往往是導致交通剮蹭事故最常見的原因。”顧大松説,行人是交通參與者中必然出現的一環。司機總會成為行人,司機的家人也是行人,雖然很多司機不願意去接受“禮讓斑馬線”的規定,但是一般情況下,行人遇到司機主動禮讓的情況,行人都會招手或者點頭致謝,和司機有一個反饋動作。
看似一腳剎車,一個致謝反饋,但其實這一個細微的互動,理想狀態下,它能夠促進整個交通環境變得更積極、和諧,起到良性循環作用。而司機下次駕車時,同樣會受到影響,主動禮讓行人。
“一個城市的交通環境中心,應該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並不應該以機動車為中心。”顧大松説,另外,有關部門除了加強監管,還可以通過改善和增設交通設施,增設安全島、調整車道設置、人行橫道反光釘、完善增補交通標誌、復劃交通標線,多措並舉全力確保斑馬線安全和路口通行秩序良好。讓司機在潛意識中受到環境影響,認識到“這裏的路權是行人的”。
“主動禮讓行人保護的不僅是行人的生命安全,而是促進為全社會交通參與者營造一份安全交通環境的重要舉動。”顧大松説。
實習生 尹航 劉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浩雄
編輯/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