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文字遊戲僱廣告公司……日本“洗白”核污染水背後

最近,日本復興廳將2021年度用於福島核事故的公關經費大幅提升至20億日元(1日元約合0.058元人民幣)一事引發國際輿論關注。其實,此事並不算“新聞”。去年12月,復興廳就公佈了相關預算計劃,只是到現在,外界才意識到這一預算案背後的“深意”——原來,日本政府早就為其宣佈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決定引發的強烈反響做好了準備工作。事實上,自核事故發生以來,日方就一直致力於消除負面輿情,從斥巨資僱其國內第一大廣告公司做宣傳,到邀請各路媒體進行採訪,還將這一系列的公關行為粉飾成“風評被害”工作。然而,如此挖空心思,有用嗎?一個多月以來,多國政府、專家、媒體等接連發聲,強調核污染水排海會造成嚴重危害,日本各地民眾也持續表達對政府的震驚和不滿。

從“放風”到宣佈決定,公關措施“環環相扣”

日本復興廳2021年度用於福島核事故的公關經費20億日元是2020年的4倍。按照該部門《令和3年度預算概算決定概要》的説法,在福島核事故受國內外關注的背景下,這筆款項用於加強傳播“有效信息”,消除依然根深蒂固的“風評被害”(指因謠言使得相關焦點人物或團體受到名譽、經濟等損失),並應對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日本產品採取的進口限制措施。

20億日元經費是否會被用於“平息”福島核污水排海決定帶來的負面影響?復興廳“風評”預算項目負責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否定了這種説法。她解釋説,消除“風評被害”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對外介紹福島的現狀,比如生活環境、輻射情況等。這名負責人稱,核污染水的處理是福島現狀的一部分,會在對外宣傳時有所涉及,但這筆預算和應對核污染水排海決定負面輿情“沒有直接關係”。

然而,從日本政府最近數月的一系列舉措中不難發現,排海決定和公關計劃可以説“早有預謀”,甚至是“環環相扣”。按照“慣例”,日本政府在正式作出某項重大決定前會向媒體“放風”,試探各界反應。去年10月,日媒就核污染水排海計劃進行報道,使用“擬”“朝着排海的處理方向調整”等曖昧的表達方式。或許是因為當時就引起了強烈的輿論反響,日本政府有所顧忌,沒有很快做正式表態。

前文已經提到,復興廳去年12月公佈的預算計劃中就將公關費用大幅提升至20億日元。在日本政府宣佈排海決定的今年4月13日當天,復興廳發佈提前設計好的“吉祥物”、海報和視頻。眾所周知,將放射性元素氚擬化成無害的“吉祥物”形象並沒有達到復興廳預期的正面效果,而是引起了極大的反感。短短一天之內,復興廳撤下“吉祥物”,相關負責人鞠躬道歉。復興廳表示,會根據民眾反饋的意見修改宣傳海報和視頻。不過,“修改版”至今未發佈。

4月22日,日本復興廳與各個省廳召開高級別會議,表示要徹底執行“風評”對策,並更新了其在官網上發佈的《消除風評方案》。這份文件顯示,公關費用於“面向國外”和“面向國內”兩大部分。前者包括邀請外國媒體訪日,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圖片等,同時要將宣傳材料製作成日、英、中、韓、法、西、阿等多語言版本;“面向國內”則是利用全媒體多平台傳播關於福島復興的現狀,以及介紹核輻射的基本知識。

這份方案還提到,在疫情期間,必須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聯網和手機推送功能,並且要跟“網紅”合作,積極在YouTube和社交網絡傳播,“利用一切可用的機會”讓民眾理解排海決定。

第一大廣告公司“訂單”不斷,共獲酬勞上百億日元

公開資料顯示,“風評被害”對策專案組由經濟產業省、外務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環境省、國土交通省、防衞省、內閣府、復興廳等主要省廳共同組成。也就是説,日本正以“全政府之力”應對核污染水排海決定的負面輿情。

《環球時報》記者前段時間也親身體會到了日本政府對公關的“重視”。一名中國插畫師4月底以日本浮世繪作品為原型創作《神奈氚衝浪裏》一圖,以示抗議,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引發廣泛關注。但有日本外務省官員私下跟記者説,不應該報道這種“無聊”的事,“這對日中關係百害無一利”。

為核污染水排海決定做公關只是日本政府數年來消除福島核事故負面輿論工作的一部分。據《產經新聞》報道,日本外務省曾聯合歐洲電視台,共同製作講述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採取應對措施的特輯節目。外務省稱,希望外界知道日本在認真處理核事故。此類宣傳片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廣播公司播放。

日本還面向全社會徵集消除核事故負面輿情的宣傳“創意”。復興廳該項目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招標”範圍限定在日本國內,好“項目”可以提交計劃書,視頻、廣播等形式均可,一旦採用最高可獲得6000萬日元的資金支持,他們今後還打算在國外“招標”。另外,日本觀光廳也在面向地方團體和民間企業“招標”,“中標”後最高可獲得1500萬日元。

另外,日本政府也在“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據日本《每日新聞》等媒體披露,該國第一大廣告公司電通憑藉其強大的“執行能力和協調能力”獲得復興廳的“訂單”,3年進賬10億日元。環境省也為宣傳消除放射性污染的成果聘請電通,為其支付超過120億日元的酬勞。根據估算,受日本政府和福島縣地方政府“委託”,電通通過視頻、漫畫、開設專題網頁等方式向外界灌輸福島安全可靠的印象,因此獲得的酬勞高達240億日元。

日本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將電通形容為日本政府的“幫兇”。他説,政府官員在保護民眾生命健康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卻一再不顧實際情況,喊着“已經除污了”“快回家來吧”,這種做法“就像惡魔一樣”。

日媒鮮少使用“氚水”表述

日本一直掛在嘴邊的“風評被害”,強調的是“因謠言而受到傷害”,但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學者田中駿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核污染水排海帶來的危害是“實際損害”,中韓等國的擔憂絕非“毫無緣由”,日本政府試圖用“風評被害”的説法隱瞞實情,讓原本存在的問題“矮小化”。此前,田中以“抗議污染水的排海決定”為題發表文章,他對記者説,自己在社交媒體上收到很多讀者的反饋,大多數人贊同自己的觀點。

田中駿介表示,對於外界的種種疑問,日本政府都沒有認真回應。在福島核事故問題上,日本政府沒有追責到個人,此次排海決定也是如此,沒有可以為此負責的人,“也就是説,一旦出現問題,誰都不用負責”。而且令他不解的是,大部分日本媒體都不使用“氚水”這一表述。田中舉例道,《產經新聞》和《讀賣新聞》(立場偏右)用的是“處理水”,《朝日新聞》寫的是“處理過的污染水”,只有《東京新聞》(立場偏左)在描述為“淨化處理後的污染水”時,寫明“含有放射性物質氚”。

“原本應當承擔告知事實責任的媒體,不但沒有正確傳播關於福島核事故的信息,反而使民眾加深誤解。”來自福島的日本自由記者林智裕批評説,“污染水”和“處理水”兩種説法給人帶來的“風險觀感”是截然不同的,“處理水”相當於把污染水“無害化”了。大阪市長松井一郎曾公開呼籲媒體,不要使用“污染水”的表述,“那是‘處理水’”。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對《環球時報》表示,日本一向擅長搞所謂的“公共外交”,歷史上也曾多次耍類似手段。比如,清政府租用英國商船“高升號”,在中日兩國還未宣戰的情況下被日軍擊沉,這是甲午戰爭全線開戰的直接導火索。時任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出資遊説英國媒體,栽贓清政府率先開火挑起事端,顛倒黑白,誤導國際輿論。

在劉江永看來,日本政府並不缺錢,就是沒用在“刀刃上”,貪圖排放核污染水入海成本最低、容易操作的同時,為掩蓋真相浪費日本納税人的錢。田中駿介也表示,“錢應該用於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隱瞞實情”。

日本民眾並沒有被政府製造和引導的輿論左右。《環球時報》記者在日本社交媒體上看到,質疑聲浪持續發酵。日本共同社客座評論員岡田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市民、漁業團體、環保組織等紛紛對排海決定表示抗議,反對聲音佔據主流。他認為,中韓等國反對排海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社會已經明白了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構築的“安全神話”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因為無法認定事故責任方、無法追責,所以對日本失去信任。他提醒日本政府,“現在不是投機取巧的時候,如果國際社會反對聲音繼續加強,這可能在日本社會引起更大反彈”。

“日本光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的做法過於狹隘。”劉江永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尤其在科學問題上,日方不能為了方便行事,就置本國國民和其他國家的利益於不顧。

(環球時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0 字。

轉載請註明: 玩文字遊戲僱廣告公司……日本“洗白”核污染水背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