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環境問題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的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古代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就是將自然放在了人類的前面。認為只有無為而治,順其現實,尊重了自然的發展規律才能真正的做到環保。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説的就是一個捕魚的故事。如果漁民在今年將水裏的魚都捕撈完,那明年就沒有魚了,所以所有的河流都有捕魚期,過了這個時間的的話就是給魚留下繁衍後代的時間段。否則沒有了魚,那些捕魚為生的人只能自生自滅了。今天講的是關於美專家認為:中國人太天真,花費大量資金與力氣去治沙,到底值不值的故事。
01
古代歷朝歷代的君王都會為了自己國家的繁榮穩定製定相關的環保措施,到了現代當然也不例外。我國建國以來就注重環境的保護,從上世紀開始就在沙漠化嚴重的地區進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工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舉世矚目的成效。
這些年裏,尤其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為了促進經濟高質量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進入到了更重要的轉折期。因為長期以來快速發展經濟,其實我們的社會資源被大量使用,但是使用率非常低,產出的效益也不高,於是隨着資源的緊缺,也為了提高製造業向高質量發展,於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倒逼製造業的發展。
相信很多企業這幾年都不好過,所有的排泄物都需要處理後才能排出,這也給了企業很多的經營壓力,因此將一些耗能大成效低的企業就排除出去了。不光是企業,因為國家在土地治理方面的努力,從衞星上看的話,中國大地綠色更多了。從以往的新聞上看,經常有冰川逐漸縮小,不久就會永遠消失。
02
草原的土壤逐漸裸露,慢慢會成為沙漠。亞馬遜原始熱帶雨林正在以多少的速度遞減等等這一系列事情。可是我們中國卻傳來這麼一個消息:毛烏素沙漠正在逐漸消失。很多人看到這麼一個消息,第一反應肯定非常驚訝,沙漠在消失,那會變成什麼樣?
説道毛烏素沙漠,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它的由來。這塊著名的沙漠在陝西的榆林,其實這片沙漠在很早以前還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場,但是由於人們沒有節制的放牧,導致草場的草無法及時長出來,於是土壤就被雨水沖刷,導致沙化,最後自然的調節也沒有辦法扭轉過來。
追溯到唐朝,這裏還有很大一片草場,但是在周邊已經出現了積沙,但是當時的百姓和政府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就放任人們去破壞,直到明朝,這裏就成了一片沙漠,當地人也就離開了這片沙地。就這樣過了上百年,甚至附近的人就以為這裏本來就是沙漠,也沒有想過去做點什麼,也不相信沙漠還能怎麼種植物。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為了保證經濟的發展,也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提出防風固沙的要求。因為在北方的老百姓,每年都要在春季經歷沙塵暴沙塵暴天氣。來自西伯利亞的狂風將沙子吹起,吹到了華北平原上,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
03
經過嚴密的調查,國家劃定了幾個大的沙漠片區,並且結合不同的地質地質和區域環境,對內蒙古、河北和陝西的沙漠進行重點治理。於是從1959年起就正式開始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的世紀工程。因為當時的科技手段比較落後,所以需要當時的植樹工人們獻出寶貴的時間去一顆一顆種植。最終形成了一家人、好幾代都駐紮在了林場的現象。為什麼叫林場呢?
因為他們最終的目標就是將那些沙地全都改造成森林,目標真的很大。但是儘管這麼做,並且取得的成績受人矚目,可還是有人不同意。這不,總是在針對中國的美國專家就在採訪中抨擊中國:他們不明白花費這麼多錢,耗費這麼多人力去做這種事情沒有一點價值呀。建造林場帶來的經濟效益少的可憐,甚至是沒有收入,為什麼非要這麼做,不會將這些東西投入到其他領域嗎?
其實基本上所有中國人都會回答這麼做是值得的,因為這是造福千秋萬世的大工程。只要這裏的沙漠化治理好,那麼以後我們後代的生活環境就會上升一個檔次,不管效益如何,只要能讓老百姓生活過好怎麼都值得。更別説在這裏環境變好以後,照樣能發展經濟帶來效益,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
或許只有中國人明白,機會是自己給的,只有經過努力才能才能改變現在的情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參考資料: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