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道北京溪路人行天橋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設計六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劉宇晨
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聽民聲看轉變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盧夢謙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作為南北向交通大動脈,廣州大道跨越四區,每天要承載超過約12萬車次的交通量。過去,廣州大道中林和西橫路口至廣州大道北沙太貨運場路口路段有多處“黑點”,車行緩慢,存在極大安全隱患。在廣州大道快捷化系統改造二期——人行過街設施工程實施後,變化顯而易見。14座人行天橋橫跨東西、19個路口完成微改造,行車平均時速大幅提高、行人走天橋過街安全有保障。除了實現車暢其流、人安其行,每座人行天橋的設置也極有講究,選在哪裏最便民、如何設計更惠民……
人行天橋橫跨交通動脈:市民過街有“安全感” 車流真正“通”起來
“白雲區人民醫院附近的道路比較寬,天橋建好之前,我們很難在一次綠燈時間內走過街對面。這個路口還經常發生車禍,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現在天橋建好了,我們過馬路方便多了,特別是老人小孩,不用再擔心過馬路被車撞的問題了。”在白雲區人民醫院天橋,附近商店店主黃廣加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此處為雙向12車道、路寬43米,原先設有地面信控斑馬線,其中綠燈時間僅有20秒;同時路口緊挨白雲區人民醫院,行人過街需求大,然而,對於老人、小孩、病患等特
不僅行人過街更安全,車輛也無需在此處停車等待60秒的紅燈,路面車流真正“通”起來。“過去,廣州大道中林和西橫路口至廣州大道北沙太貨運場路口,13公里的路程設置了32處信控點位、平均約每400米便設有一處。”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設計六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劉宇晨告訴記者,停車和信號延誤導致路段高峯期的平均速度僅有約15公里/小時,嚴重時低於10公里/小時,經常發生交通擁堵,道路難以為區域生產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務。據最新數據統計,改造後高峯期該段道路車輛平均速度已提升至28公里/小時。
為通行提速、為出行護航,2019年,廣州大道快捷化系統改造二期——人行過街設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開通14座天橋,完成路口微改造19處,取消紅綠燈11處。已按計劃順利開通9座人行天橋的無障礙電梯。項目整體完成後,高峯時段平均車速將由原來的18公里/小時提高至28公里/小時。
便民工程要更利民:聽呼聲改設計、接建議優功能
人行天橋設在哪經過多方考慮,同時,項目規劃報建前也充分徵詢屬地街道和周邊市民的意見。“民生工程為人民,便民工程要更利民。”廣州大道快捷化系統改造二期——人行過街設施工程項目負責人張龍圖介紹稱,以高領賓館天橋為例,單是與街道、村社、居民的協調會就開了兩次,三次去往現場再協調,人行天橋的設計方案更是改了又改。建設團隊不僅對樓梯步道設計進行了修改,減少對商鋪遮擋的同時增加了停車位,還改變了無障礙電梯的位置。“原方案中,無障礙電梯設置在商户門的正中間,進出商鋪極為不便,我們進行反饋後,建設團隊將無障礙電梯的位置向左遷移,留出了進出通道。”大源村第十八經濟社社長劉俊聰説,原方案的建設難度小、成本低,但建設團隊還是將方便村民出行放在了首位。
紅旗市場天橋的建設也有附近居民“深度參與”的印記,記者瞭解到,天橋設計之初,建設團隊與興華街道及周邊商鋪溝通時得知,其希望紅旗市場天橋可以整體南移,以減小天橋結構對於臨街商鋪的視線阻擋。於是,建設團隊在保證西側擋牆以上行車淨空要求前提下,對紅旗市場天橋的橋位南移了約16米。與之前施工圖相比,天橋平面由原平面“丁”字形,調整為“凹”字形,道路西側梯道的寬度從原雙出2.8米改為單出3.9米。並且,根據最新橋位和地下管線,建設團隊進行了多方案垂直電梯比選論證,目前正按最優方案推進,“原方案中,此處因地下管網複雜,缺乏建造無障礙電梯的條件。但市民呼聲強烈,我們和設計單位對方案進行了優化,採取提升電梯井、延長無障礙坡道等舉措創造條件,目前,方案正提交殘聯審核。”張龍圖説。
再向北行進,京溪路人行天橋可以説是整個項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天橋,L型的構造打通了此處的T字路口。記者在此處觀察發現,工作日的下午,半小時內,有十餘名老人、孩童經過此處人行天橋過街,無障礙電梯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的無障礙電梯由普通話、粵語、英語三語播報,這是根據市民反饋所進行的優化。同時,記者獲悉,在京溪、聖地人行天橋開通前,建設團隊組織召開了無障礙電梯試乘坐體驗及總結會議,邀請了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代表現場試乘無障礙設施。經過試乘,代表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建設團隊根據建議繼續對無障礙電梯實施優化改進,其中包括,增加無障礙標識及指導標識、延長電梯開關時間至10至15秒之間以及單向門增加了鏡面效果等。
據悉,項目已按計劃順利開通了聖地廣場、京溪路、斯文井、中大附小、高領賓館、歐梵傢俱廣場6座人行天橋的無障礙電梯;林和西橫路、白雲區人民醫院和廣日電梯等3座天橋的無障礙電梯也於9月20日投入試運營。
對話項目設計師
“在城市交通設施建設中,人是交通設施的服務受眾,以人為本是城市交通設施建設的初心。”
記者:廣州大道快捷化系統改造二期——人行過街設施工程中修建人行天橋,一方面為通行加速、一方面為市民提供過街便利。建設過程中,市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劉宇晨: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收到了很多市民建議,並廣泛聽取合理化建議。建設團隊通過12345熱線平台、街道村社往來函件、與周邊市民現場溝通等方式與市民保持聯繫,後續管養維護階段,將繼續通過上述途徑與市民保持聯繫。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周邊市民對紅旗市場天橋提出了橋位調整的建議、對高領賓館天橋提出了修改梯道平面佈置方案的建議、對林和西橫路天橋提出了改造地面花壇並接順商鋪門前地坪的建議,除上述建議外,收到了周邊居民關於垂直電梯使用功能、通風功能等建議。我們根據市民建議對方案進行了調整,以達到便民工程要更利民的效果。
記者:在城市交通設施建設中,有許多優化提升與便民息息相關,如何考慮便利快捷和以人為本的關係?
劉宇晨:在城市交通設施建設中,人是交通設施的服務受眾,以人為本是城市交通設施建設的初心。在城市交通中,人是問題產生的原因,也是解決問題的動力。
廣州大道北人行過街設施未改造前,地面燈控斑馬線過街不能保證行人人身安全,對機動車通行效率也存在較大影響。在項目建設完成後,上述兩個主要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廣州大道對行人、機動車駕駛員的出行感受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建設初心。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內容諮詢及合作:19176699651;[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