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服務戰鬥力是軍隊科研工作者的第一使命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丁國如正在講授《現代短波通信》課。王超/攝

“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電波的嘀嘀聲總是那麼急促,主人公李俠慷慨赴死的面龐,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近日,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丁國如特地去看了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丁國如看來,經典永不過時,重温經典就是要從中汲取精神滋養,努力當好“電波”新傳人。

年輕、有衝勁、肯鑽研……提起丁國如,很多人這樣評價。作為一名通信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者,多年來,丁國如聚焦電磁頻譜這一國家戰略空間,勇於探索創新,潛心教學科研,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成果和服務備戰打仗的應用成果。近日,他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登高方能望遠,科研學術的頂端,就是打贏未來戰爭的制高點,軍隊要想在未來的戰場上贏得先機,就決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給外人!”丁國如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金龍就這樣叮囑他。

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丁國如暗下決心,一定要瞄準科技的高峯發起衝擊。他將目光投向國際通信科研領域的“無人區”——非線性信號處理與機器學習交叉領域。

“國如,這個主題挑戰很大,有些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是不是太超前了,你看要不要先做一些熟悉的工作?”

“非線性信號處理的方法還要融入機器學習,國際上沒有先例,恐怕很難做吧?”

身邊的同事這樣好心地勸他,但丁國如堅信,現實中很多場景都是非線性的,因而這一交叉領域的研究在軍事電磁工程中一定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查資料、找數據、做推演……丁國如用1個多月時間潛心啃完了該領域的權威著作,在電腦上記錄了上千頁的筆記。隨後,他一頭扎進實驗室,反覆做數學推理和實驗仿真驗證,終於打通了數學非線性處理和機器學習在電磁頻譜領域中的工程應用路徑。

“現代戰爭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電磁頻譜就是戰場的神經線,飛機、坦克、艦船等裝備與指揮所的互聯互通,必須通過電磁波。”在丁國如看來,電磁波相當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水和空氣,是戰場的基本要素。

得益於這些年的不懈努力,丁國如和他所在的團隊在一些原創性、前瞻性的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一些特色優勢,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充分認可。

“要想取得‘不斷突破’,必然要有一往無前的厚積薄發,要想實現‘妙手偶得’,必須要有全力以赴的艱辛探索!”前不久,在該校2021年教師節表彰暨“軍中園丁”先進典型故事會上,丁國如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從攻讀博士開始,導師王金龍院士就經常告誡丁國如,“軍隊科技工作者,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在理論上要力求站在最前沿;立地,就是在成果上要接地氣,面向部隊急需、打仗急用。”老師的囑託讓丁國如不敢懈怠,他常説,“作為軍隊科研工作者,就必須把服務戰鬥力生成作為第一使命、第一責任。”

2018年,作為陸軍首批院校和科研機構當兵代職幹部中的一員,他主動請纓來到某合成旅,從列兵到副營長幹了多個崗位,還開過坦克。

和官兵們一起摸爬滾打,大家都喜歡喊他“教授”。丁國如説:“每次聽他們這樣稱呼,內心都有一種‘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的使命感。”

代職期間的一次訓練中,同坦克的一名戰士滿懷期待地問丁國如:“教授,坦克在山上訓練,為什麼電台時通時不通,您能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丁國如知道,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地形遮蔽導致的。“該怎麼解決呢?無人機中繼可不可以作為複雜地形環境下,解決信號傳播問題的方向呢?”回到大學後,他把自己的思路跟教研室專家們商量,團隊成員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

目標確定後,大家幹勁十足,丁國如和同事們一邊查閲資料,一邊與部隊密切溝通。3年來,丁國如和他的團隊調研走訪各個戰區任務部隊,通過反覆試驗、論證和改進,這一課題成為他們研究成果最豐碩的領域之一,斬獲了多個國家和軍隊級科研獎項,多項技術轉化應用到實戰中,有效提升了部隊戰鬥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