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氣象更好地服務未來作戰

讓氣象更好地服務未來作戰

炎炎夏日,國防科技大學校園裏蟬鳴陣陣,剛出差回來的氣象海洋學院研究員張衞民步履匆匆穿過校園,顧不上休息便拖着行李箱直接向辦公室趕去。這次調研,他又從保障部隊帶回了戰場環境保障難題,急需實現技術攻關。

這是張衞民30多年來工作的常態。自1989年入伍,他一直奮戰在大氣海洋數值預報領域前沿。數值預報就是把遙感衞星採集的風速、壓力、温度、濕度等海量數據,經過超級計算機的複雜數學運算,得出氣象預報結果。

氣象對聯合作戰指揮、遂行作戰行動和武器裝備作戰運用影響很大,二戰中盟軍諾曼底登陸、朝鮮戰爭中美軍仁川登陸都非常依賴氣象預報。現代戰場條件下,武器裝備越精良,對環境條件也越敏感。

“大氣海洋環境預報得好不好,會直接影響戰爭勝負。”這位57歲的戰場環境保障專家説。

近年來,張衞民帶領的團隊不斷向最前沿的數值預報技術難題發起衝鋒,如今已實現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從受制於人到自主可控,預報保障從單一圈層到大氣海洋陸面多圈層耦合,有力提升了大氣海洋數值預報保障能力。

曾經有一次,張衞民和團隊在濟南做了一個特殊預報試驗。超級計算機預測,第二天局部地區會有小雨,甚至連哪裏下雨、下了多少雨都計算了出來。果然,次日在濟南遙牆國際機場附近出現零點幾毫米的降雨。這場毛毛雨對於天氣預報來説很難判斷,但還是被超級計算機靈敏地捕捉到了。

起初,數學專業出身的張衞民也沒想過自己會從事數值預報。1989年碩士畢業後,張衞民加入後來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宋君強領導的研究團隊,成為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領域的拓荒成員,那是他第一次接觸數值天氣預報。

當時,數值天氣預報高性能計算領域在國內可參考的資料寥寥無幾。張衞民刻苦學習專業知識,虛心向氣象專家求教,經過3年不懈努力,他作為核心成員的研究團隊於1992年在銀河-Ⅱ高性能計算機上完成了數值預報模式並行算法設計和多任務並行軟件代碼編寫,成功研製出全球中期數值預報銀河高效軟件,這是中國在國產高性能計算機上的首個大型並行科學計算軟件。

暴雨、颱風等高影響天氣屬於強對流範疇,伴隨着大量降水,災害性影響巨大,一直是數值天氣預報的國際難題。張衞民帶領團隊創造性地將幹空氣質量守恆控制理論應用於全球模式框架設計,顯著提高了強對流天氣過程預報效果。

2020年年初,疫情暴發時,正值某系統研製的關鍵時期,多名團隊成員被隔離在家。那段日子,張衞民通過組織視頻會議,帶領大家線上辦公,使得系統研發進度未受影響。

“關乎作戰的事,一分一秒都耽擱不得。”身為軍隊科技工作者,張衞民有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學院副研究員曹建平深知,只要涉及部隊備戰打仗的事,張衞民都非常“較真”。今年5月,他和張衞民一起去南部戰區出差,與某保障部隊開展交流。臨行前整理數據時計算機突發故障,影響了傳輸結果。登車前張衞民發現了這一失誤,當即要求改簽車次重新整理。

其他人勸他説,您對相關內容已經很熟悉了,憑經驗講就可以。“服務部隊要認真,不能隨便了事,沒有課件和圖文配合,問題講不清楚怎麼辦?”張衞民嚴肅回絕了,隨後馬上回到辦公室,將數據重新確認了一遍才出發。

像“火車頭”一樣,張衞民帶領團隊奮戰在為戰服務的一線。這些年,他努力推動全球數值預報系統在基層部隊的規劃、建設和應用,系統使用中出現任何問題,部隊官兵都可以隨時聯繫他。

空軍某保障大隊高級工程師王某記得,在某型系統試用階段,一度因為加入新資料而導致系統預報效果明顯下降。當時張衞民正生病住院,得知消息後,不顧醫生勸阻直接出院,迫不及待趕赴部隊現場。他帶領團隊成員一條條記錄做比對,連續奮戰幾天,終於找出癥結所在,並通過修正調試,讓系統重新達到預期效果。

因為系統運行效果好,張衞民所在的數值預報創新團隊不時收到來自海軍、空軍等單位的感謝信,感謝他們的堅實保障。但帶領團隊將數值預報技術提升至國際先進水平的張衞民,沒有絲毫懈怠。

密切關注氣象預報前沿的他很早就注意到海洋環境預報保障,張衞民曾對學院年輕的同事張小將説,“縱觀國內外海洋研究領域,搞海洋研究的無一例外最終都會進軍海洋觀測領域,但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2015年,為響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號召,國防科技大學成立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49歲的張衞民二話沒説,毅然調整了研究方向,投身到大氣與海洋耦合預報領域。

在張衞民看來,只要國家與部隊需要,再多困難都不怕。從事科研至今,他幾次調整自己的主攻方向。每年新入學研究生見面交流會上,面對台下一張張青春的面龐,張衞民都會堅定地告訴學生們:“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瞄準什麼;國家痛在哪裏,我們就要打通哪裏。”

從教30餘年,張衞民培養出60多位優秀科研人員,大部分學生更是分散在全軍各保障部門,奮鬥在備戰打仗一線。這是張衞民心中最驕傲的事,他熱切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新一代自主可控數值預報技術攻關,做數值預報領域的“衝鋒號手”,去踐行科技強軍的夢想。

令人欣慰的是,這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團隊越來越大、越做越強,一直有人加入,但很少有人離開,“張衞民在路上,更多的張衞民也在路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王微粒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2 字。

轉載請註明: 讓氣象更好地服務未來作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