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新聞10月14日電 北京高校如何在新時代以更大作為融入和服務首都發展?擁有66年曆史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秉承“崇德尚能,經世濟民”的校訓精神,不斷優化學科佈局、培養拔尖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建設新型高校智庫,與首都工作同頻共振,承擔國家級項目的能力大幅提升,標誌性研究成果持續湧現,服務國家和首都北京的輻射力日益增強。
培育人才隊伍打造優勢學科
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是教育的重要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近年來圍繞“培養什麼人”,主動探索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方法。
校黨委書記韓憲洲指出,“立德樹人踐初心,服務首都擔使命”既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辦學定位,也是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
一所大學的實力歸根到底還是要看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從2009年起,首經貿就開始打造教師職業發展全程培養系統。針對中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實行經貿學者、後備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從科研經費,到海外研修以及學術交流,全部給予保障和支持,將教師個人成長融合到學校發展進程中。
在2020年以來,學校共引進各類優秀人才300餘名,師資隊伍進一步擴充,各級各類人才項目取得新突破,多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海外)、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百千萬人才工程市級人選、青年北京學者計劃、北京市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等人才項目。
引才是為了更好地育才和用才。學校“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明確,要聚焦學校經管類優勢特色。2021年起,學校每年調整不低於10%的招生計劃,逐步引導招生向學校優勢特色學科專業、新興交叉學科專業、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傾斜。比如,會計學院打造數智化人才培養特色,助力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應用經濟學學科設置自貿區研究、貿易便利化研究等方向,區域經濟學專業設置首都區域經濟方向等,助推北京經濟社會發展。
當好“智囊團”助推首都發展
立足首都發展,首經貿承擔“城市大腦”的角色,多位教師的研究成果助推服務國家和首都發展。
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究機構7個,包括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首都高端智庫、CBD發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基地、國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等;擁有北京自貿區研究院等校級科研平台41個,承擔直接服務首都的各類課題1000餘項。
其中,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入選首批首都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該研究院以仇保興教授、葉堂林教授為領軍人物,圍繞特(超)大城市(北京)建設與治理、世界級城市羣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展課題研究。團隊從2011年起打造“京津冀藍皮書”等智庫產品,藍皮書至今出版11部,為地方政府決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最新一期藍皮書從理論層面探究數字經濟如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並有針對性地給出了相應解決路徑。
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國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就國家和北京市税收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難點問題,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推進國家和北京市的税收法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疫情發生後,首席專家郝如玉教授、主任曹靜韜教授向中央提交《助力疫情下的復工企業,規定税收滯納金上限意義重大》的建議,獲重要批示。
近年來,學校多項研究成果獲批示、被採納,為國家和北京重要決策貢獻了“首經貿智慧”。
築好人才“蓄水池”滿足國家需求
根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發佈的2021就業質量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屆畢業生整體就業率為95.85%。
韓憲洲稱,學校先後為國家和北京培養了近20萬優秀人才,80%的畢業生成為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提升學校與首都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堅持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堅持把“四個中心”“四個服務”作為引領發展的定向標。
比如,對標“全國政治中心”功能,依託城市發展的政策研究和實踐創新,參與城市核心功能區控規制定。積極參加重大服務保障和志願服務;對標“全國文化中心”功能,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教育體系;對標“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持續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進程,並發展形成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突出特色的多層次、多科性的國際人才培養體系;對標“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學校信息技術與專業建設的融合發展,並在實踐中培養興趣、鍛鍊各項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韓憲洲指出,新時代首都發展,本質上是首都功能的發展,市屬高校要與北京發展同頻共振,堅持首善標準,立足北京、服務北京、融入北京,為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當好“智囊團”和人才的“蓄水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