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吃肉,你吃菜”: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感恩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為人父母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
我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並不是把孩子放在蜜罐裏。
讓孩子適當地吃苦,幫他建立抵擋人生風雨的能力,才是一種有質量的愛。
——凱叔
作者 | 春雨布谷
昨天跟朋友閒聊,她講了一件小事。
他們一家三口吃飯的時候,女兒胃口非常好。
一個人幾乎把整條魚都吃光了,而她和老公只夾了一小口,品嚐了一下味道。
説起來,朋友眉開眼笑,為女兒的食慾大開感到滿足和開心。
可是,我聽完心裏卻有點不是滋味。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聽父母説起,孩子大快朵頤,自己卻“吃不上飯”的事情了。
父母辛苦準備一頓晚餐,孩子挑揀自己愛吃的吃完,放下碗筷就走,完全不考慮父母想不想吃,有沒有吃。
如果父母做的飯菜不合口味,孩子恐怕還要挑三揀四,嫌棄一番。
對此,父母不僅不會覺得不妥,反而會因為孩子“賞臉”感到由衷地高興,甚至還會看着桌上的殘羹剩飯誇讚一句:“寶寶真棒,媽媽下次還給你做!”毋庸置疑,這是父母偉大的愛,且如此炙熱忘我,毫無保留。可是孩子呢?彷彿早已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他們越是心安理得地享用,就越是忘了感恩,忘了關愛和心疼父母。這看似稀鬆平常的一幕,揭示出一個非常殘酷的教育現實:父母傾其所有地愛孩子,孩子貪得無厭地啃噬父母。真正地愛孩子,就是這麼無底線地犧牲和付出嗎?我想,並不是的。
無底線的付出,偷走的是孩子感恩的心
前一陣子,參加了一個同事女兒的慶生趴。
大人們忙裏忙外,佈置聚會場景,鋪設擺台和甜品。
同事還特意凌晨起牀,親手為女兒製作了一個精緻的生日蛋糕。
當一切準備就緒,生日宴的主角——同事女兒登場時,她卻一臉悶悶不樂,勉強配合吹了蠟燭,切了蛋糕。
不僅如此,在整個聚會的全程,女兒似乎總是不太滿意,耷拉着頭,眼神黯淡。
同事小心翼翼地詢問女兒的需求,仔細地為女兒剝蝦,她吃了兩口就不吃了。
還一下把母親遞過來的碗推開,非常不耐煩地轉身走了。
同事嘆一口氣,無奈地對我説:“這個孩子太難伺候了,怎麼做她都不滿意!”
同事對女兒的盡心盡力,我是知道的:她每天不辭辛苦,為女兒忙碌,變着花樣為她做營養餐、燉魚、炒菜、包牛肉包子;她為女兒的教育操碎了心,找老師輔導學習,報培訓班發展特長,絕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眼看着女兒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技能培養了不少,可是孩子的性格卻越來越沉悶。每天都苦着一張臉,挑剔父母的不是,抱怨生活中的挫折。父母傾盡全力地付出,本想為孩子隔離生活中的煩憂,卻反而成就了一個感受不到快樂的孩子。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他們變得麻木,無視父母的付出和愛;他們愈加貪婪,總想不勞而獲,妄圖得到更多;他們喜歡抱怨,以苛刻的態度面對生活和世界。他們在父母日復一日、無原則、無底線的溺愛下,模糊了愛的界限,喪失了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他們不懂得關心他人,心中只有自己。於是,我們看到了那些沒有心的“吸血鬼”和“白眼狼”:快遞員父親買不起名牌球鞋,兒子把他趕出門外罰跪,並用激烈的語言羞辱:“你給我跪好了,今晚上看不到新球鞋,你就給我當兒子!”母親坐錯了車,女兒在地鐵站狠踹親媽,全然不顧媽媽肩上大包小裹的負重;買房湊不齊首付款,男子不惜用電線勒死親媽,企圖騙取鉅額保險;嫌年邁的母親給自己添麻煩,狠心的兒子將其推到窯洞活埋……父母的卑微溺愛,與孩子們的喪心病狂,形成了刺眼的對比,令人感到一陣陣心悸膽怵。父母愛孩子本沒有錯,但是愛得失去方寸,矇蔽雙眼,就會讓孩子在畸形的愛中迷失。養出一個不知感恩,不懂得愛父母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敗。
孩子無情,是父母親手種下的惡果
那為什麼父母如此疼愛孩子,他們卻不愛父母,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呢?
因為那個被捧上天的孩子,心中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父母要服務於我,父母就應該服務於我,否則就是對不起我。
而親手將這個扭曲的觀念植入孩子心中的,正是父母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阿倫森效應”。
它指的是,我們都喜歡那些獎勵、讚揚、收穫不斷增加的事,而不喜歡看起來不斷減少的事。
如果父母一味地滿足孩子,他們的慾望和需求就會不斷膨脹。
一旦有些事情父母完成不了,那麼孩子心中就會滋生負面情緒,甚至責怪父母。
歸根結底,是溺愛助長了孩子心底的貪婪。
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拒絕孩子,不忍心他們受委屈和吃一點苦,便會造就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深淵。
網上有一個牛肉麪的故事。
奶奶常常帶着孫子,到學校旁邊的一個餐館去吃牛肉麪。
每一次,奶奶都會將自己碗中的牛肉夾到孫子碗裏,然後笑呵呵地看着孫子狼吞虎嚥。
後來,兩人又到餐館吃牛肉麪,奶奶提前將自己碗中的牛肉,夾到了孫子碗裏,再把面端到了桌子上。
孫子盯着碗,鄒起眉頭:
“奶奶,今天怎麼沒把肉都給我吃?"
奶奶説,早都已經把肉都夾到你碗裏了,可是孫子卻不肯相信,認定是奶奶將肉藏起來了。
最終,奶奶又點了一碗麪,把牛肉都夾到孫子碗中才罷休。
這個故事雖然簡短,卻折射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滿到溢出來的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
他們只會瘋狂索取,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成了別人的罪過。
這樣的孩子,不但失去了愛人的能力,難以發展出自食其力的能力。
更無法承擔責任,為自己的人生努力。
小時候的一顆糖果,一件玩具,父母能信手拈來,輕鬆滿足孩子。
可是,有朝一日,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那些早年付出的愛,就都變成了恨。
最好的家庭氛圍是彼此關愛教育,從來不是單一事件的疊加,而是一場漫長而久遠的旅行。父母要做的,不能只是單純地給予,而是要建立有規則、有邊界的愛,為孩子的一生定錨。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幫助孩子學會自尊自愛,同時能關心別人、換位思考,這是送給孩子成長中的珍貴禮物。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捨得讓孩子承擔責任。不久前,浙江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一段視頻,獲得無數網友點贊。8歲的女兒清理貓舍,一邊鏟屎一邊崩潰大哭:太臭了,太難了!媽媽説:自己的寵物自己負責。媽媽的做法是為了讓女孩知道,原來獲得快樂的同時,也意味着要承擔責任。讓孩子參與進來,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更重要的是,能從自己的付出中,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和辛苦。
生活中,讓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房間,適當地參與家庭事務,為父母做一些事情,這對孩子並不是折磨。而是一個鍛鍊能力、培養習慣的過程。捨得用孩子,才能收穫一個懂得為他人着想的孩子。有遠見的父母,也要懂得愛自己。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吃飯時,我指着媽媽碗中的肉説:媽媽,把肉都給我吃!媽媽卻説:不行啊寶貝,媽媽也要吃。媽媽是無條件的愛我,但是卻不會無條件地滿足我,這其中藴含着深深的教育智慧。通過這件事情,她向我傳遞了一個信息:媽媽很愛你,但是也會愛自己。所以,父母扮演的角色,如果是苦哈哈地為兒女服務,就會在孩子眼中變成傭人。如果能堅定地樹立一個愛自己,也愛孩子的形象,那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認知:我也要尊重父母,愛父母。
有人説: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但是會愛,卻是一種本領。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在用真心呵護着這個小天使的成長,免其驚擾,護其周全。但是,真正有質量的愛,是有原則和底線的,絕不是自我犧牲式的付出和妥協。
從今天開始,把自己也當成寶貝,好好愛自己吧。讓孩子知道,父母值得孩子的尊敬,也需要孩子的愛來滋養。畢竟,最好的家庭氛圍,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爸爸媽媽愛孩子,孩子更愛爸爸媽媽。
—— End ——
作者:春雨布谷,教育學碩士,心理學愛好者。用温潤的筆墨寫走心的文字,在育兒路上,願與你結伴前行。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