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丨讓“高鐵名片”更閃亮,來看我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硬核”操作
新華社長春12月18日電題:讓“高鐵名片”更閃亮,來看我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硬核”操作
新華社記者段續、王帆
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速中心裝配一車間裏,一列列動車組一字排開,工人緊張忙碌。和諧號、復興號;抗高寒,抗風沙;混合動力、可變軌距……這裏見證了中國高鐵的發展,培養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姚智慧就是其中一員。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姚智慧説,“作為一線高鐵工人,我們必須從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業、每一次檢測,為高鐵創新保駕護航。”
進廠10年,姚智慧是這裏近萬名工人中的一員。能同時容納77節動車組車廂的組裝車間,是她的另一個家。在她看來,高鐵技術的飛速發展,就是這些年科技成果的集中體現之一。
姚智慧是一名接線員。她和同事們有一手絕活:複雜的操作規程,能倒背如流。“它們刻在大家的腦海裏。每一道工序,都關係行車安全。”她説。
一列動車組,會用到80多種線型、近20000根導線、約100000個接線點,這些是列車的神經。姚智慧班組的工作,就是保證這些線束接觸可靠,運行穩定。否則,1毫米的誤差,小則影響音響照明,大則導致車輛故障。
這項工作,必須“零差錯”。在普通人看來,這些導線的樣子都差不多。但在他們看來,每一根線,每一個點,都是重如千鈞的責任。
12月1日,姚智慧正在檢查接線作業情況。(王帆 攝)
“每天要接200至300根線,每根線要反覆確認十幾次,然後質檢人員再進行反覆確認,直至萬無一失。”姚智慧説。接線完成後,操作員的實名標籤就被掛在線束綁帶上,和這根線永久地卡在一起,直至列車退役。
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長久磨鍊。接線需要剝開電纜外皮,勁兒大了,損傷金屬線,勁兒小了,又影響效率;線束又粗又硬,要想固定成型,使蠻力不可取,用巧勁才能完成;接線時金屬絲外露容易形成毛刺,如果接觸不良,會影響系統工作……
為了精準地“剝皮”,起初姚智慧每天練習200多次,回家時手指疼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為了把線束捆好,她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手上,練習捆紮技術;為了除掉毛刺,她把手套的拇指和食指尖剪下來,用皮膚感覺線束是否順滑地接到孔內……
就這樣,伴隨高鐵的發展,姚智慧不斷成長。如今,憑藉過硬的業務素質,她成為一名巡檢員,時時刻刻抱着“找茬”的心態,保障作業“零差錯”。
姚智慧表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對推進製造強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她深感使命重大,要更加註重總結凝練在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多實踐案例,一起攻堅克難。
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一批像姚智慧一樣的青年工人奮戰在各自崗位上,他們逐漸成長為通原理、會操作、能創新的“多面手”,為高鐵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