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外長密集訪華打破美國所謂“包圍圈”

新京報訊(記者 彭岸)一週內,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韓國的五位外交部長相繼訪問中國。

這其中,今年2月剛就任的韓國外長鄭義溶的首次出訪,選擇了中國。韓媒稱,韓國外長就任後首先訪華而不是訪美,在韓國外交史上極為罕見。

近期外交舞台動作不斷。前有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緊接着,3月22日至23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訪華,這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外長。

隨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從廣西桂林前往中東七天訪六國。3月24日至31日,國防部長魏鳳和出訪了歐洲四國,包括匈牙利、塞爾維亞、希臘和北馬其頓。

新京報記者梳理,從目前釋放的信息來看,中國和東盟四國會談主要涉及抗擊疫情和區域經貿合作等議題。

例如,王毅在福建南平同新加坡外長維文舉行會談時表示,雙方要保持高層交往與聯繫,加強黨際和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共同應對疫情長期化挑戰,在疫苗接種和健康碼互認等領域探索新的合作。要合力反對搞“疫苗民族主義”,防止出現“疫苗鴻溝”。要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強化“陸海新通道”建設,做好同瀾湄合作對接,重點打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數字金融等合作新高地。

王毅在同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會談時指出,中方願同馬方保持各層級交往,在新冠疫苗和藥物研發方面加強合作,推進健康碼互認對接商談。雙方要充分發揮兩國高級別委員會機制作用,深化發展戰略對接,穩步推進大項目合作,在產業升級、創新驅動方面攜手努力打造5G和數字經濟合作新增長點,拓展現代農業、糧食深加工、清真食品認證等領域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緬甸局勢也是雙方當前共同關心的議題。王毅指出,緬甸是同中國山水相連的“胞波”鄰邦,也是東盟大家庭重要一員。中方樂見並支持東盟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以“東盟方式”為推動緬局勢止亂回穩發揮積極作用。

3月30日外交部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此次東南亞四國外長來訪,再次體現了中方同東南亞鄰國常來常往、越走越親的深情厚誼。

多國外長密集訪華打破美國所謂“包圍圈”

王毅同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舉行會談。/圖片來自外交部官網

【解讀】

為了打破“美國包圍圈”?

本月,日本首相菅義偉將訪美。外界關注,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美國將持續致力於拉攏日本和其他盟友實施亞太戰略,以組聯合陣線對付中國。

近日,日本和印尼在日舉行外長防長“2+2”會談,共同社等日媒報道稱“雙方強烈反對中國在南海、東海採取任何可能加劇緊張的舉動”,有觀點認為,近期中國希望通過外交行動“打破美國包圍圈”。就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和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解讀大家關心的問題。

Q:五國外長選擇這個時間點訪華有何深意?

A:眼下新冠疫情進入關鍵防控階段,各地區紛紛接種疫苗爭取全民免疫。其次,各國面臨一些共同挑戰,比如緬甸問題、新冠疫情等,需要共同商議。另外,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這是重要的時間點。我們已經從對話關係上升到戰略伙伴關係,未來30年有可能上升到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這體現了中國外交越來越活躍。世界格局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世界未來面臨的還是競爭、合作和靈活的博弈。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實際上是從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處理和世界各國的關係,使現在的國際關係不偏離合作共贏的軌道。

這個時間點既有必然性,也有巧合性。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之後,這些國家紛紛前來了解中國對這次高層對話的看法,以及中國對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考量。中美是世界上兩個最有分量的國家,中美關係的好壞和這幾個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

多國外長密集訪華打破美國所謂“包圍圈”

2021年3月31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福建南平同新加坡外長維文舉行會談。/圖片來自外交部官網

Q:多國外長訪華釋放了什麼信號?

A:釋放了一個重要信息是,這些國家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不願意玩這些所謂的地緣政治遊戲。

多國外長近期訪華,更多表明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合作具有深厚潛力,並不是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合作,而是在維護各自國家發展利益的基礎上展開的交往與合作。並且,這些國家都是中國的周邊國家,我們和他們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經貿聯繫。

其次,緬甸最近局勢比較動盪,東盟四個國家外長來訪,可能要和中國磋商這方面事務,聽取中國的意見,和中國進行充分溝通。

同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2012年由東盟發起的,由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國共15方成員制定,標誌着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起航,這也是下一步需要盡力推動的。

去年簽署的RCEP協議,面臨着明年1月1日生效的問題,而生效程序的啓動,需要達到六個東盟成員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中至少三個國家的批准。他們這次來中國,也會就這方面交流看法。

東南亞四國都屬於海上東盟國家,對東盟的成立、發展乃至於一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除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話題,中國也希望和東盟國家共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以便儘早達成。

多國外長密集訪華打破美國所謂“包圍圈”

2021年4月2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福建南平同印度尼西亞外長蕾特諾舉行會談。/圖片來自外交部官網

Q:如何看待韓國外長上任後首訪中國而不是美國?

A:前段時間,美國國務卿和國防部長訪問日本和韓國,韓國外交部門發表了非常理性的聲明,並沒有在美國的壓力下選邊站,這體現了韓國外交的獨立性、自主性,我們是歡迎的。

韓國外長選擇首訪中國,是因為中韓之間的經貿合作聯繫非常緊密,雙方合作動力非常足,所以這次訪問首先聚焦疫苗的合作,主要是為未來恢復正常的交流做準備,為各地區抗疫合作樹立一個典範。

這些年來,中國和韓國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在很多地區和國際問題上都有共同的利益。同時,中國也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鄭義溶上任後首訪就選擇中國,説明了對中國的重視,也説明了中韓雙邊關係的分量。

韓國是我們的重要鄰邦,對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和韓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也非常多,目前僅次於日本,將來很有可能會超越日本。我們不僅僅要向韓國開放市場,也希望韓國市場對中國更加開放,減少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

中韓還有一個避不開的問題,就是朝核問題。促進半島的無核化是中韓共同的目標,朝鮮半島要處於一個和平穩定的狀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韓國也是RCEP的簽署國,大家如何把RCEP儘早落地?這是一個熱點問題。同時,中國也希望和韓國共同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中日韓三國互為鄰居,但是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沒有簽訂過三邊的自貿協定。RCEP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使大家能夠從多邊的自貿協定獲得好處,有助於促進中日韓三國自貿區的談判。

Q:中國希望通過這些外交行動來拉攏別國?

A:不認同這種觀點。這更多是一種西方霸權的話語邏輯。我們和周邊國家的聯繫、交往和合作,早已經超越了地緣政治的博弈,更多是着眼於合作共贏,而不是針對第三方。

外交最大的作用是促進友好。各個國家的外交就是有縱橫捭闔的作用,我們要多交朋友,廣交朋友,少樹敵人,這是我國外交的重要方向。

中國增進同東盟國家、韓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既符合自身的國家利益,也符合對方國家的利益。我們願意和所有國家增進相互之間的往來。

Q:美國拉攏盟友組聯合陣線對付中國,我們如何應對?

A:拜登政府把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定義為一種競爭合作的關係,希望通過強化和盟友的關係來推動和中國的這種關係。

現在美國的實力在相對下降,靠它自己難以達到它想達到的目標,需要聯合其他國家。但是各個國家對中國的利益訴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如何尋找這些國家對華的共識,這是拜登政府面臨的難題。

從這次布林肯訪問日韓和歐洲試圖凝聚這些國家可以看出,目前各個國家對華政策存在顯著的差異性,並不一定能形成他們所希望的那種合力。

面對美國對中國的圍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們不一定要跟着他的步調來起舞,還是按照我們既定的目標,處理好和世界各國的關係,同時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

我們未來既要理順同大國的關係,也要重視同周邊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以大國為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

多國外長密集訪華打破美國所謂“包圍圈”

2021年4月1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福建南平同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舉行會談。/圖片來自外交部官網

【花絮】

馬外長稱王毅為“大哥”,華春瑩回應

4月1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到訪的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會談後共同會見記者時,希沙慕丁用中文對王毅説:“馬來西亞和中國是一家人,你永遠是我的大哥。”王毅豎起大拇指並回應説:“我們是兄弟。”

對於中馬外長的這段温暖互動,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4月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回應説,這段温暖的互動,讓我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中馬之間的友好和熱烈,可以説,這是中馬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一個生動寫照。

華春瑩還表示,中國和馬來西亞是締結了千年友誼的好鄰居,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好夥伴,是攜手抗擊疫情的好兄弟。我們都支持主權平等,反對干涉內政,都致力於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近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馬關係不斷髮展,未來雙方合作大有可為。

新京報記者 彭岸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62 字。

轉載請註明: 多國外長密集訪華打破美國所謂“包圍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