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她力量”致敬,為“她權益”吶喊

今天(3月8日)是“三八婦女節”,也被一些人稱為“女神節”,商家則努力地把一切節日都變成“購物節”,然而“禮物”和“消費”只是節日的附屬物,它的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既是為慶祝女性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為保障女性權益、尊重女性權利而設立。

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婦女權益保護議題,比如《婦女權益保障法》中的一些提法滯後於民法典需要修改;推出夫妻共用產假制度,提高男性生育責任;更好地落實《反家暴法》;進一步保障女職工勞動權益;防範代孕傷害女性權益等。這些議題反映了社會對女性現實困境的關注。

很多媒體今天都在向“她”致敬。在這些美麗的身影中,我們看到了堅毅的張桂梅校長,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大山裏的女孩子們,幫助一千八百多名女孩接受教育、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看到了智慧的女科學家陳薇,她帶領團隊研發出第一批新冠疫苗,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看到了勇敢的世界女子格鬥冠軍張偉麗,她一路披荊斬棘,走向終極格鬥賽場。那麼多的“她們”,都在告訴這個世界,女子的力量絕不僅僅體現於温柔。

除了這些了不起的人物,還有許許多多女性羣像,包含每一位女性自己。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出了女性對世界的貢獻,數據顯示,女性佔到了全球醫療衞生工作者人數的70%以上,中國奔赴抗疫一線的4.2萬名醫護人員中,三分之二是女性,其中,女醫生佔到了醫生總數的50%,女護士佔到了護士總數的90%。而在家庭貢獻中,聯合國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女性每天負擔75%的無償工作,疫情之後,女性負擔的無償工作增加到了原來的2倍。如果説,老話“女子能頂半邊天”是對女性的能力提出期待的話,那麼現實則是“女子已頂半邊天”——女性的貢獻應該獲得充分的評價和認可。

但女性對世界的貢獻往往受到雙重壓制,一是受限制,二是被低估。受傳統觀念影響,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固執地認為,女人是屬於家庭的,相夫教子才是她的天職;女人柔弱、細緻、感性,所以即使外出工作,也更適合護理、教育等崗位;女人適合學文科,不適合理工科;女人適合做瑣碎的工作,欠缺領導力。於是,女孩從小就像穿上了無形的塑型衣,各種暗示和規訓為女孩未來的可能性設置了很多障礙。同時,當有女性在被認為屬於男性的領域中有所建樹時,又常常被漠視。殊不知,在普遍認為男性更擅長的數學和計算機領域,第一個編寫了通用編程語言的是詩人拜倫的女兒洛夫萊斯,她也是計算機科學的先驅之一;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的背後是一支6位女性組成的編程團隊;美國阿波羅計劃背後一直有多位被“隱藏”了貢獻的女性數學家。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每在這個節日便重提“她力量”,這不是對女性的特殊化。

重提“她力量”,是為“她權益”吶喊。《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58.25%的女性遭遇了“應聘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27%的女性遭遇了“求職時,用人單位限制崗位性別”,還有6.39%的女性曾遭遇“婚育階段被調崗或降薪”。而家庭中的女性權益被侵害,則更難被看到,根據家庭暴力的判決書數據,九成受害者是女性,身體暴力佔八成。

重提“她力量”,也是希望女性對世界的貢獻,特別是那些沒有被看到的“無償”勞動能被看見、被承認。“她力量”的榜樣還意味着“多樣性”和“可能性”,意味着更多女性將有機會擺脱無形的“束身衣”,突破“玻璃天花板”,像一棵棵大樹,向天空舒展出更多的“枝椏”。(馬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1 字。

轉載請註明: 向“她力量”致敬,為“她權益”吶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