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説好做一輩子的朋友,後來卻逐漸失去了聯繫不誇張的説,甚至忘記了對方的名字,人與人之間需要的就是互動和聯絡,曾經許諾是發自真心,但可能因為求學和就業甚至搬遷不聯絡,漸漸的關係也就淡了陌生了。
愛情也是如此,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出現沒有因由的恨,所有的情感變化都會有誘因,所有的離開都會有沒有訴説的委屈和失望,因此,不論是夫妻還是戀人,男女間的感情大多都是這樣變淡的。
一個不問,一個不説
大多相愛的人,尤其感情經驗相對匱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問題,那就是“你愛我就應該懂我”懂一個人其實是最大的謊言,因為我們不是對方,永遠沒有感同身受的説法,起初所謂的“懂”不過是迎合,簡單來説就是“你説得對”而不是他(她)真的懂,因此在感情交往後期,可能因為失望,也可能因為曾多次溝通無果,更可能因為天性性格,因而變得一個不問,一個不説,而這也就變成了兩個人關係失敗的重要核心之一。
“不問”不代表不想了解,不想知道,一個“不説”不代表沒有訴求沒有希望,而我們都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裏沒有表達自己的期待和慾望,就會因為對方繼續自己的步調而疊加自己情緒的不滿與失落。
就像《三十而已》裏的鐘小芹和陳嶼,女人不是沒有期待,但都隱藏在心底,靜靜等待,希望對方主動給予,而男人也不是沒有付出,只是不表達,默默去做,錯位的感受獨自的失落,重疊的誤會終將會在某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上面徹底爆發,做出一些不理性失控的行為。
就像《秒懂男女關係》書中提到的觀點,夫妻吵架根本不是來自於兩個人當前的矛盾,而是來自於內心早年間對愛的缺失,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叫做“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我們的缺失可能是兒時就已經產生的不足,也可能是戀人角色缺失下的遺憾,兩個人在一起如果只是按部就班過日子,就猶如坐在同一輛開往死亡列車上的赴死過程,枯燥乏味且充滿着絕望感。
“一個不問,一個不説”產生的不僅僅是誤會,還有對未來人生的希望。
所以不要怪你的愛人整天疑神疑鬼,自我反思一下,你真做到有交代了嗎?也不要總怪自己的付出對方不知感恩,反思一下,自己做的什麼,對方真的知道嗎?我們沒有讀心術,很多事,你不説,對方真的不知道,你不表達,對方也真的猜不透。
一個不願服軟,一個不低頭
兩個人在一起不怕吵架,最怕的就是鬥氣鬥狠,比拼誰能僵持到最後,很多戀人夫妻都是這樣,在發生矛盾爭執之後都在等待對方先低頭,除了面子,除了想拿到主控權,同時也希望自己是更被在意的那個人。
婚姻不是戰場,戀愛不是擂台,如果非要爭個高下,選個冠軍,那麼終究感情就是比賽的代價。
哪裏有誰離不開誰,有的只是暫時的不忍,不甘與不捨,而持續的執拗態度,就是加速對方做出決定的催化劑。真正合適的兩個人不是誰贏了,而是彼此都懂得裝傻與讓步,簡單來説就是個相互犯賤的過程,你哄哄我,我寵寵你,一句玩笑,一句抱歉,自然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不是鬧到雞飛蛋打才後知後覺自己的可笑。
就像樊登説的:“夫妻間吵架,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我們犧牲了對方二十多年的幸福,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不被觸及”
人有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是本能,但感情想要進行親密關係升級,則需要技巧和共同的讓步與犧牲。
一個過於懂事,一個過於自我
淑娟和林楓直到離婚的那一刻,男人都還依舊認為是女人不懂得珍惜,覺得是有好日子不好好過,但他卻總感覺不到自己的執拗和幼稚,哪怕自己常常曖昧女同事女網友,在他看來不過是玩笑一句,人緣好而已。
就像女人説的“從咱們倆在一起,你就一直在做你自己,而我呢?不斷的妥協讓步,卻換不來一句謝謝,有的只能是變本加厲”
兩個人最怕的就是一方過於懂事不斷的理解,另一方不斷的堅持自我,從不懂得換位思考同理心,自我的執拗是自私和幼稚的,太過懂事在相處間很容易變成屈從的道德式自我感動,而很多關係無法走到最後,往往就是出於這樣的相處模式而造成。
任何人的好和付出都是需要回饋的,哪怕父母養育子女,都有養兒防老的理念存在,因此一方可能因為更在意而懂事包容,卻無法持續這樣過一生不做出自己的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