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17日文章,原題:拜登保留了特朗普的許多關税,令希望(情況)緩解的企業困惑驚訝 格雷格·達爾佩是紐約州北部的一名製造業高管。他原以為拜登會消除其前任對與中國貿易關係造成的損害。可結果,這位新總統讓事情變得更糟。紐約空氣制動器公司的製造液壓部件需要從中國進口一種鋼鐵外殼。2018年公司高管證明無法在中國以外找到合格的供應商後,申請並獲得25%的進口税豁免權。但拜登政府今年停止了此類豁免,公司因此不得不每年支付數百萬美元的關税,其墨西哥的主要競爭對手使用類似中國產品則不用付税。該公司負責營銷的達爾佩説,關税侵蝕了公司利潤,削弱了投資新產品的能力,並危及其位於安大略湖畔的一家有800名工人的工廠生產,“我們不可能無限期吸收關税。成本劣勢不消除,我們今後難以繼續在美國生產”。
該公司的困境凸顯拜登政府不緊不慢反思對華政策的實際代價。特朗普政府時期,數百家——可能數千家美國公司獲得關税豁免。但如今拜登團隊仍在討論對北京的正確做法,他們不得不支付關税。拜登政府承諾“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以獲得工會支持。但企業團體卻在抱怨。對美國公司來説,這已是連續第五年面對與中國商貿關係的不確定,耐心被消磨殆盡。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説:“企業需要計劃,但現在沒任何可供計劃的信息。”一些美國大公司也失去關税豁免權,結果是利潤減少,不得不尋找中國以外的新供應商。
從一開始,美國企業就抱怨關税增加了成本,使他們競爭力下降。一些企業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客户,但其他企業吸收了關税。漢密爾頓海灘產品公司説,把商用攪拌機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將使成本增加70%並令公司陷入虧損。該公司告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幾乎不可能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本月,30多個行業協會敦促政府啓動對華接觸,通過談判結束兩國加徵的關税。美國商會執行副總裁博邁倫説:“關税正在傷害我們,也在傷害中國人。我們鼓勵雙方採取建立信任的措施,為降低關税提供政治空間。”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貿易專家威廉·萊恩施説,政治因素解釋了美政府不太願意解決中國問題。美官員也發出相互矛盾的信號。美國貿易代表凱瑟琳·戴稱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税是未來談判的“籌碼”,財長珍妮特·耶倫則表示關税“傷害了美國消費者”。
這種情況下,像密歇根州一家公司的財務主管安妮·霍夫這樣的人就陷入困境。在銷售辦公室裏她負責完成申請豁免條款所需的政府文件。兩年多來,公司成本增加“數百萬美元”——已被轉嫁給其美國客户。霍夫説:“我們的一些電機生產永遠也不會從中國轉移出去……我想問的是,對這些電機加徵關税,對美國有什麼好處?它只會傷害我們的公司和我們的客户。”(作者戴維·林奇,陳俊安譯)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