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羣北上的野生亞洲象成為“國際網紅”,它們逛吃、睡覺、嬉戲打鬧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守護它們完成遠行的,是來自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的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任務分隊。
“指揮部的眼睛” 每天晚上基本無休
今年5月,在15頭野生亞洲象進入玉溪市峨山縣後,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組建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任務分隊,由滅火救援指揮部信息通信處助理員楊翔宇擔任分隊隊長。楊翔宇之前主要從事森林防滅火和應急救援工作,接到任務後,他與59名隊友開啓了一段意義非凡的“追象之旅”。
這支野生象羣逐漸遠離適宜棲息地並接近人口密集區域。為確保人象的平安,雲南成立了省級工作指揮部,根據楊翔宇他們提供的象羣位置信息,指揮部會在第一時間做出研判,並展開一系列救助工作。因此,搜尋監測任務分隊被稱為指揮部的眼睛。
記者:大象晝伏夜出,晚上可能行動會更多,也擾亂了你們的作息規律?
楊翔宇:對,我們24小時監測,監測壓力還是很大的。象羣夜晚活動很遠,我記得最遠一次一晚上活動了三十多公里,我們就跟着不停地轉換無人機起降的場地。有一段我們只能駕駛員開着車,飛手在車裏邊飛無人機。每天晚上我們基本都沒有休息時間,只能白天監測的時候飛手輪流休息一下。
野生亞洲象晝伏夜出,每天只睡眠2到3個小時,楊翔宇記得最奔波的一夜,他們走走停停,跟着野象轉場了13次。為了獲取精準監測信息,他們成立了4個執飛機組。
徒步人工觀察 與大象近距離對視 “它走之後,有種劫後餘生的感覺”
保持距離是確保人像安全的首要條件。在航拍時,監測隊員把無人機高度保持在100米以上,儘可能減少對象羣的打擾。但是,如果遇到雷雨或者大霧天氣,無人機派不上用場,監測隊員就需要接近象羣,徒步進行人工觀察。
記者:和象羣距離過近會不會有風險?
楊翔宇:我們人工監測一般不會距離它100米以內,我們和專家瞭解到如果距離50米以內,象羣鎖定一個目標人是跑不掉的,它最高時速可以達到50公里每小時,移動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我們儘量保持遠距離。
6月初,象羣北行至昆明轄區,這個時候,野生象家族發生了意外,一頭公象離開象羣,開始獨自旅行。既要監測象羣,也要監測獨象,這給本來就人手緊張的監測工作增加了難度。
管鈺豪是搜尋監測任務分隊B組組員,獨象離羣后,他的任務從監測羣象開始轉向監測獨象。因為獨象活動目標小,不容易被發現,隊員徒步進行人工監測時,更容易與它近距離接觸。
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怎麼保護自己?
管鈺豪:人在地面上搜索,天上的無人機一直在跟着,地空配合,如果天上能找到的話,就儘量看象和人安全距離有多遠。
記者:你和這頭象最近的距離測過嗎?
管鈺豪:不超過10米。那天晚上到凌晨一直在下雨,到天亮7點左右,因為霧比較嚴重,飛機監測不了,只能被迫選擇人工跟進。人工跟進到了森林裏面,我們一路有説有笑,還説萬一一會兒碰到了怎麼辦?話音剛落,前面十米不到樹林裏探出一個頭,大象定在那,看到我們它也比較震驚,我和它當時是敵不動我不動那樣一個情況。
記者:內心緊張嗎?
管鈺豪:當時感覺周圍都安靜了,只剩自己心跳。當天大概目視了有半分鐘左右,它就轉頭走了。它走掉之後,我們內心就像劫後餘生的感覺,想想都後怕,當時因為霧大,還得人工跟,只能順着它走的方向慢慢跟進。
記者:明知道有風險,還要再繼續跟進。
大象進村 村民主動投餵 “生怕大象餓着”
獨象和象羣一路向北期間,許多地方是它們首次到訪。但因為預警及時,應對措施得力,人象衝突的事情一直沒有發生。
楊翔宇:村民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喜歡和歡迎,因為他們提前就被通知,如果大象進到你家的田地或者你家房子,不能驚慌,不能為了莊稼驚擾到象羣,因為雲南省有一套野生動物肇事的賠償機制。有個村民得知大象要進到他們村子,他主動去田裏把他家玉米全部割了交給政府,放在大象會過的路上去給它投食,他説生怕大象餓着。
在人類的友好相待下,野象家族成員繼續着自己愉快的旅途,它們的照片和視頻在網絡上不斷傳播,被媒體大量報道。一時間,大象火了,“象”往何處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它們成了全世界的團寵。但是,為了確保大象一路平安,搜尋監測任務分隊的隊員和沿途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卻是操碎了心。
記者:以往人們的印象裏,遇到野生動物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要防,但我覺得這次監測過程除了防,更多的是護。
楊翔宇:對,我們總有種感覺,野生動物生活的區域和人生活的區域應該是分開的,這次產生了這麼大的交集,我們展示出了很大的善意,擔心它們吃得不好,擔心它們生病,我感覺這一路是護送它們前行。
“它們感受到了人類的友善和關心”
楊翔宇發現,長時間的友善相處,象羣似乎和人類保持了一種默契。據他回憶,象羣到了昆明轄區後,可能感覺到人員越來越密集,温度也越來越低,就沒有再繼續向北。而是順着人類引導的路線,開始向南折返,尋找家鄉的方向。
楊翔宇:象羣那麼大體型是很容易突破我們人類設置的一些障礙的,但是我們後來發現它們最終選擇了我們設置的這些路線,我覺得象是能感受到人對它們的友善和關心的,一開始它們不願意去吃人投的食物,但是隨着北上以後往南歸的時候,路上的吃的,它們鈎上來就吃了,南下進入村鎮和公路的時候也更自然了。
100多天 1266公里 守護象寶寶長大
8月初,南歸的象羣家族抵達玉溪的元江之畔。今年5月它們從這裏經過時,元江還處於枯水期,它們直接涉水過了江。而回程已是豐水期,象羣需要從它們不熟悉的一座橋樑上通過。
楊翔宇:象羣通過大橋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有點危險的事情,第一我們不知道象羣會不會過這種人工開設的設施;第二江面當時水流很急,我們擔心大象在橋面逗留過長時間,橋面能不能承重我們不知道;第三大象看到水以後會不會很興奮,就往水裏邊兒跑,我們也不知道。所以當時就出動了三組無人機監測小組監測象羣。當時也想把這個重要的時刻全程記錄下來,後面我們就看到夕陽西下,江面倒射着夕陽的餘光,象羣就穿過去了。我記得特別清楚,那個橋的長度是150米,象羣通過的時間三分十五秒,它們沒有在橋面上逗留,很快就過去了。那種場景讓我們很震撼,以前不覺得象羣會通過橋樑建築物這些地方,結果這次就感覺它們和人有一種默契吧,也感覺心裏邊兒一塊大石頭落下來了。
跨過元江橋,意味着一度北移近500公里的象羣跨越了南歸的最大障礙,進入適合它們生存的區域。此時,搜尋監測任務分隊的工作也接近了尾聲。100多天與象同行,搜尋監測分隊穿越4州市10縣區,監測象羣活動1266公里,空地跟蹤2390小時,標繪要圖377份,為地方各級政府“盯象、管人、助遷、理賠”提供了精準依據,確保了人象平安。
楊翔宇:走的那天大家心裏都百感交集,我們和大象建立了一種感情。象羣北上開始時,最小的象寶寶因為剛出生只會喝奶,一路監測下來,它慢慢開始吃一些草和玉米,我們一路監測下來就會感覺到它在成長,然後有幾個小象會在一起互相打鬧,玩水。大家看着就會不由自主地笑了,心裏面很欣慰。
雲南省出動工作人員2.5萬多人次,疏散轉移羣眾15萬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噸。因有效處置,未造成人、象傷亡事故,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普之旅、探索之旅、保護之旅。守護象羣的返鄉之路,也是人類守護自然的歸途。
記者:古兵
來源:央視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