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數看基層治理|改造排澇,巧治細修,今年汛期積水漏雨訴求“雙下降”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綜合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陳聖禹 景一鳴

9月15日,北京正式下汛。今年汛期本市共經歷了51場降雨過程,全市平均降水量407.7毫米,接近常年同期。根據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數據顯示,今年汛期市民反映房屋漏雨、道路及低窪院落積水問題的來電量同比實現“雙下降”。全市房屋漏雨來電總量從37318件降至23880件,下降36%;道路及低窪院落積水來電總量從19470件降至11350件,下降41.7%。

從數據看變化,從個案看變革,記者調查發現,今年相關部門及街鄉鎮在治理汛期問題上高招迭出,創新不斷。

改造有據

5.9萬餘個雨箅子完成“平立結合”改造

每年“七下八上”是北京的主汛期。主汛期降水更為頻繁、大的降水過程相對較多,期間還會有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每到此時,被雨水打落的樹枝、樹葉以及路面上的垃圾極易在雨水的沖刷下彙集到路側的雨箅子附近,將雨水口糊堵,從而造成短時滯水。

從去年開始,根據《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要求,北京排水集團開始對所轄範圍雨箅子進行“平立結合”改造,年內將完成核心區5.9萬餘個雨箅子的改造工程。記者從排水集團瞭解到,完成雨箅子改造工程的路段今年汛期未再發生因樹葉等雜物糊堵造成的積水事件。

北京排水集團防汛辦主任梁毅告訴記者,雨箅子平立改造其實就是在原有雨水箅子旁的馬路牙側面新增一個長約75釐米、寬約7釐米的泄水口。當平箅被糊堵後,立箅還能承擔收水功能。雖然這樣的改動不算大,但牽一髮動全身。雨箅子改造能否符合道路安全、如何保證流入立箅的雜物不會對河湖造成污染,這些問題都要在改造開始前找到答案。

梁毅表示,立箅就是在馬路牙的方磚側面開一個豁口,太小會讓收水功能打折扣,大了又會影響到方磚的穩定性。於是在通過前期近半年的試點後,大家逐漸找到了最合適立箅的規格,即長約75釐米、寬約7釐米。“在確定雨箅子規格的同時,為了防止從立箅流入管道的雜物對水質產生影響,我們還開展了‘綠色防汛’工作。在這些雨水管道與入河口的交匯處我們增設了100餘個垃圾攔截裝置,攔截排入河道垃圾;每年汛前還會對雨水管線及雨水口進行清掏,避免管道內污泥進入河道。同時當降雨來臨時,利用西護、前三門等大型排水管網對初期雨水和合流溢流污水進行調蓄,被管網存儲的雨污水會在降雨結束後排到污水處理廠,經過淨化處理後,補充至北京的河湖之中。”

記者瞭解到,如今北京中心城區的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工程已經進入第二年,到2023年北京排水集團所轄範圍內20餘萬個具備改造條件的雨箅子都將完成改造。同時,今年的雨水管線及雨水口的清掏工作已經進入第四年,今年累計清掏污染物7.5萬餘立方米,清掏總量較去年增加38%。

思路有新

讓積水院落的改造搭上“順風車”

改造完成後,藕芽衚衕6號院居民為街道送來錦旗。

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轄區的居民區以平房衚衕為主,據統計,目前轄區內的平房數量有大約5萬間,平房區居民平安度汛一直是屬地街道的“大課題”。今年汛期,結合12345市民熱線低窪院積水問題相關訴求,屬地街道一改往年偏重加大應急搶險力量投入的傳統思路,而是將低窪院落的改造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等項目工程,讓解決汛期問題搭上了改善城市生態的“順風車”。

要是沒導航,走在護國寺街想找到藕芽衚衕的入口還真不容易,從衚衕的名字便能看出它有多細窄。今年汛期,藕芽衚衕6號院完成了低窪院落的改造,這個資深低窪院落再也沒了逢雨必積水的煩惱。老街坊們説起這次改造,都豎起大拇指,他們説來施工的師傅們真不容易,大型機械開不進衚衕的情況下,所有改造施工全是憑藉人力一鍬一鏟完成的。

9月30日,記者來到藕芽衚衕6號院,進院的這條羊腸小道明顯是下坡路。居民扈女士和曹女士隔着小道一南一北住着,各自忙着做晚飯,想借個油鹽,倆人一伸手就能夠着對門,可見道有多窄。她們説,這條窄道就是過去積水最嚴重的地方。“院子的地面在改造以前,下雨的積水排不出去,雨大了就往屋裏灌。等天晴了,地磚下面還存水,一踩就滋一身泥。”

記者從屬地什剎海街道辦事處瞭解到,今年汛期,藕芽衚衕6號院更換了堵塞的排水管線,還新砌築了雨水井,過去的水泥地磚全部被換成了滲水磚,全院路面128.5平方米的施工一氣呵成。幾項措施保障了院內的污水、雨水不再混排。

統計發現,2021年什剎海街道與汛期相關問題的訴求為81件,其中與路面積水問題有關的訴求為11件。2022年同期,汛期相關問題訴求下降到了57件,其中路面積水問題訴求直接降到了5件。記者還發現了另一組數據,2021年,什剎海地區平房院落的改造項目幾乎為零,但今年像藕芽衚衕6號院這樣的改造項目卻多達19個。這樣的可喜變化是如何產生的?

“其實平房院落和老舊小區在改造上有相似之處。”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田小靜告訴記者,藕芽衚衕6號院是個私房院,和老舊小區的改造一樣,產權紛亂也是平房院落改造的難點之一。能不能像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一樣給平房院落找到合適的項目,成為什剎海街道乃至西城區的新思路。

田小靜説,屬地街道向西城區城管委申請了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今年轄區內19個院落經過改造後,改變了過去雨水、污水混排市政管道的現象,雨污分離後,雨水可以通過滲水磚滲入地下,達到了鎖水的目的,從而在改善城市生態的同時,還從根本上解決了積水這一常年困擾居民生活的難題。

記者從西城區城管委瞭解到,今年,西城區共有35個平房院落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得到了改善。什剎海街道也根據這一思路,為明年工作做了新的準備。田小靜説,屬地街道準備通過該項目再完成轄區內120個院落的改造,同時還在積極籌備水域水質改善項目一期的申報,“這一項目主要針對什剎海水域周邊院落的改造,所涉及的院落目前達到43個。通過這個新項目也能解決院落積水的問題。”

藕芽衚衕6號院完成改造後,居民專程為屬地街道送來錦旗,這面錦旗讓田小靜感觸頗深。她説,過去平房院落的汛期保障工作,更多的力量是在應急搶險上。但是無論是從接訴即辦工作還是從居民的幸福感出發來看這件事,一旦居民報了應急搶險,説明院子裏已經積水了,搶險隊員來得再快,居民也是眉頭緊鎖,因為損失多多少少已經出現了。現在讓院子的改造搭上“順風車”,未訴先辦解決積水難題,居民體會到的是實打實的幸福感,屬地基層工作人員幹起活來也更有成就感。

大修有方

“三招”讓老小區告別漏雨煩惱

今年西潞園小區完成了42000平方米屋頂防水大修工程。

房山西潞園小區建成於1992年前後,共有57棟居民樓,是西潞街道內建成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小區。從2020年起,受防水層老化影響,小區頂層居民的漏雨問題逐漸凸顯,到了2021年汛期,西潞園小區收到了151件來自12345的派單,佔到全街道漏雨來電總量的近四分之一。今年汛期,在街道和物業的通力協作下,西潞園小區45棟漏雨問題突出的居民樓順利完成屋頂防水的大修工程,相關問題來電量也從去年的151件降至17件。

9月30日,記者來到西潞園小區,從23號樓頂層樓道向外望去,視野可及之處六層板樓的樓頂上都已鋪設了新的黑色防水層。對於這次改造,頂層居民紛紛予以肯定。家住西潞園四里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早在汛期來臨前,自己就收到了屋頂要進行大修的通知,社區的工作人員不僅入户對屋內漏雨的點位、嚴重程度進行了細緻檢查,同時還將大修工程社區負責人以及施工方負責人的電話留給了居民。

隗振是西潞園社區服務站站長,同時也是這次樓頂大修工程社區方面的負責人。隗振説,西潞園小區在2014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改造,但近幾年不少居民樓頂的防水層又出現較為嚴重的老化、開裂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對破損嚴重點位進行修補,雨水還是會順着樓板間的接縫流入居民家中。

大修已經迫在眉睫,但資金應如何籌措卻一度成了最大的難題。由於小區的物業費每平方米不足一元,且小區2014年曾進行過改造,因此無論是物業出資還是納入老舊小區改造範疇進行大修都存在難度。為了給西潞園小區籌措防水層大修的資金,去年汛期一結束,街道便“吹哨”相關職能部門及小區物業。最終經過協商,各方決定由小區物業出資對二里、三里的18棟居民樓進行防水層大修,街道則負責為一里、四里的27棟居民樓大修籌措資金。如今隨着大修工程進入驗收、結算階段,西潞園小區近5萬平方米的屋頂均已鋪設了新的防水層,困擾居民的漏雨問題也獲得解決。

據統計,去年汛期西潞街道僅從12345熱線接收到的漏雨訴求就有634件,而今年整個汛期漏雨訴求的來電量僅為75件。“為破解轄區內老舊小區存在的漏雨難題,去年汛期結束後,我們將這634件工單逐一調出,並與相關社區進行核實,發現資金不足是這些小區面臨的最大難題。”西潞街道工委副書記王海豔説,這些小區的物業費普遍不高,僅靠物業公司難以承擔防水層大修所需的全部資金。為此街道在向相關部門進行政策諮詢後,確定了老舊小區改造、街道出資、物業大修三種方式相結合的維修模式。“像蘇莊三里、北潞春等小區符合老舊小區改造的條件,這些小區的漏雨問題目前正在通過舊改進行解決。而像西潞園小區這種此前經歷過改造或尚未滿足老舊小區改造年限要求的小區,則會通過街道出資和物業大修相結合的模式破解汛期漏雨的問題。”

共商有法

物業交接無礙防水大修

碧春園小區搶在汛期來臨前完成了屋頂防水大修。

昌平碧春園小區建成於2004年,是昌平區陽坊鎮轄區內唯一一處樓房小區。去年汛期該小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漏雨問題,居民紛紛致電12345及社區,急切呼籲對防水層進行大修。今年4月,小區進行了新老物業的更換工作,但交接手續尚未辦理完成。眼看汛期即將來臨,公維金支取及後續大修的推進便成了居民最為關心的問題。為此,陽坊鎮通過多方共商,終於趕在雨季來臨前解決了碧春園小區的漏雨難題。

居民們對大修推進的速度表示滿意,他們告訴記者:“本以為物業4月份還在交接,今年可能又得自己想辦法應對漏雨了。沒想到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街道就協調好了這次大修工程,並且趕在6月中旬就完成了全部的施工。”

根據陽坊社區此前入户調查結果顯示,小區內共有179户居民家存在屋頂或外牆漏雨的情況,大修已經迫在眉睫。由於物業還在交接過程中,且即便完成交接,申請動用公共維修基金仍需一段時間,能否在雨季前完成維修是個未知數。為此,在街道的牽頭下,社區、新物業、小區開發商及居民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商量怎麼解決小區防水難題。

經過協商溝通,在公維金暫時無法動用的情況下,各方就維修出資達成一致。由小區開發商提供此次大修所需的全部防水卷材;陽坊鎮負擔人工成本及租用吊車、液化氣罐等其他材料的費用;小區新物業和社區則負責協調施工期間小區秩序,同時協助施工人員入户查看漏雨點位。

陽坊社區副主任滿文昊告訴記者,去年每次下雨時以及汛期結束後,社區都會收到大量有關漏雨的來電。“今年的大修從5月1日開始,到6月19日徹底完工。從大修完工至汛期結束,我們都沒再聽到居民反映漏雨問題。”

建言獻策

跨部門跨領地統籌待加強

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府治理問題專家付豔華認為,通過政策的不斷完善,目前北京汛期責任單位明確的事項,不管是未雨綢繆還是應急處置,都已經做得比較到位。未來還需要特別加強的是跨部門、跨領域的統籌事項推進。

首先是專項工程如何與防汛工作更好銜接。比如,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統籌考慮解決危舊樓房、簡易樓、城鎮棚户區等重點區域的汛期隱患問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雨污分流設施建設。

其次是責任主體模糊地帶如何做好管理配合。比如,針對小區周邊和市政道路的交叉區域,以及小區附近未移交道路等區域,應儘快明確防汛責任單位和配合單位;針對老舊小區、平房區的房屋滴漏維修,結合房屋建築結構、建成年代、產權性質等情況,釐清物業服務企業、產權單位、屬地政府、市民等各方責任和協調機制。

最後是數字城市建設如何更好為市民服務。以積水地圖為例,單獨的積水地圖在傳播和實際使用上都很受限,需要在地圖軟件上加載動態的積水風險地圖和汛情預警信息,市民查詢路線時可以直接獲得風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