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裏的家庭鄉村遊
膠東在線市民記者 王光祿
10月8日,眼見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結束,揪住節日的尾巴,吃過午飯筆者便帶父母妻兒來一次美麗鄉村遊,尋訪鄉情民俗,讓老人感受不一樣的農家生活。目標是南王街道和北溝鎮,往返行程百餘公里。
南王街道寨裏村是蓬萊首批美麗鄉村之一,父母對此也早有耳聞,因為這個村跟蓬寨路的南端棲霞寨裏同名、跟所在的潮水鎮三寨村名相近。我們來到我的望年交花友--年近80歲的紀有傑大爺家,他家是2014年度蓬萊市和諧文明家庭,近20口的大家庭和睦融洽堪稱典範。老夫妻在整潔暢亮的院子擺弄花草,窗台上、菜畦邊擺滿大小不一的花盆,花花草草也是形態、花色各異,大小燈籠花掛滿枝頭,盆栽植株茁壯茂盛。對於筆者及家人的突然到訪,老人驚喜交加,一邊高興地告訴父母哪樣哪樣花是我送的,一邊熱情邀請我們進屋,並一個勁兒往孩子手裏塞月餅。
説起他家的獼猴桃,紀有傑夫婦便帶我們來到對門宋光月家,滿滿一院子的藤架子遮蔽了大部分陽光。宋光月介紹説,這幾棵自己嫁接的獼猴桃大約有十年了,外院的是綠芯的,內院的是紅芯的,栽上第四年就大噴,現在一年能結六七百斤果,出奇的個頭比成人拳頭都大,喂的都是農家肥,口味特別好,自己吃不完,十塊錢一斤都瘋搶。
臨別將要上車時,村委大院旁邊的一處古建吸引了我們。帶雕花的高屋檐以及大門兩側的磚雕照壁、規整的外牆砌石都告訴我們,這曾經是一個大户人家。街門膀上釘有一塊長條扁木牌,大紅的五角星下是漆黑的“光榮人家蓬萊縣革命委員會贈”字樣,與其表面落塵都説明它已年代久遠。見街門半掩着,我們就信步走進去,主房及東廂、西廂都是同一時期的建築,院子地面鋪有青磚寬敞大氣,主房起脊兩端飛檐。我高聲問“誰在家裏啊”,屋裏有人回,“誰呀,來吧!”能聽出是老太,但底氣十足。推開紗門,雙面鍋台鍋灶,完全是傳統的農家佈置,平整乾淨的土炕上,一位老太太盤腿靜坐,納悶地望着我們。聽完自我介紹後,老太太竟毫無芥蒂,與我們拉開了話匣子。令我們難以置信的是,耳不聾眼不花思維敏捷的她已經九十高齡!老人告訴我們,她叫楊淑英,孃家是鄰近的北王村的,這房子是當年土改時集體分給他家的,因為小兒子當時在部隊,分得了主房東半的兩間半。家人對她都特別好,從專門製作的供老人上下炕方便的台階式炕凳、到地上擺放的多把椅子凳子就能看出,家人經常陪護。老人現在除了腰腿不直長時間站立行走,身體並無大毛病,所以一直堅持自己做飯,不給兒女添麻煩。當問及前院廂房的牆石怎麼跟水泥塊相似時,老人笑着説,那是自己入住後蓋的,村子周圍沒有山,石料嚴重短缺,只能到就近的圈劉家石坑採購酥石將就着,這種石頭硬度不行,比起北院的馬眼石就差一大截兒了。我們真心佩服老人家的聽力、反應能力、記憶力和語言表態能力,祝福她健康長壽。
從寨裏村出來,我們一路向西,去北溝鎮北王緒村,尋找一位石友,多年前我在一處石坑尋找模樹石時與他有過一面之緣。模樹石距今有1-4億年的形成歷史,是氧化鐵、氧化錳溶液在一定的温度和壓力作用下,沿着岩石節理、裂縫及層理等空隙處滲透、擴散,歷經長期沉澱固結後,在岩石表面形成松樹形、柏稜形或樹或草的密集羣狀圖案,它不是化石,外地多有發現,山東省內相關專業書籍裏並無明確記載。在北王緒村街頭,拿着當年拍的石友照片幾經打聽,終於循着一棵古槐樹找到他家。老人家叫曲凱,年過古稀,是北溝鎮棋聯理事會會長,不但對藏石有研究,還熱衷盆景、根雕,擅長象棋、書畫。他一下子就認出我來,十分歡迎,如數家珍挨樣介紹他的寶貝。院子角落裏堆放着一些模樹石,一翻找沒有當年遇見他採石時那幾塊精美圖案的石頭,老人家笑笑説,那些基本都送人啦,石友、花友、棋友、畫友喜歡了,就送給人家,快樂就是要分享的嘛。最讓他引以為豪的是一株兩米高下的石榴盆景,他説他研究樹幹的脈絡,掌握了獨門絕活,為了得到理想的盆景造型,愣是將一株三米多高的石榴樹攔腰截去一米多長,然後取其兩端進行嫁接,成活後長勢喜人,周圍村莊甚至龍口、招遠的花友紛紛專程來訪,無不稱奇。他拖出一盆桃樹,説這是目前培養了七年的盆景,還需要三年的打造才能成器,並滔滔不絕地講起盆景造型的原則、要領和忌諱,現場演示,眉飛色舞,除了偶爾給一兩位同好回覆微信消息,幾乎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
返程時太陽已經西墜,但我們遊興未減。父母不由慨嘆,還是現在的生活好啊,農村人不光吃穿不愁有保障,精神生活也是豐富多彩。過去如果説莊稼人成天擺弄這些石頭盆景、寫寫畫畫啥的肯定會被人笑話,説他不務正業,現在倒成了一種時尚的追求,而且許多老年人也會使用智能手機,交流更便捷,溝通更順暢,這在過去實在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來源:膠東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