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湯加火山噴發 三位教當地人種菜的中國老師選擇繼續留下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巨大蘑菇雲在海面上升起,湯加火山噴發了。1月15日下午四點,山東聊城大學教師張蕾蕾,向在湯加的同事任愛芝發送一條詢問信息:你們那邊怎麼樣?對方遲遲未回覆,她有些焦急,直到16日凌晨4時4分,駐湯加使館通過衞星電話專門給聊城大學打電話,告知任愛芝在內的三名援外教師均平安。張蕾蕾懸着的心,方稍定下來。

張蕾蕾是2019年去的湯加,那是一個大洋洲的島國,夏天奇熱,當地人主食澱粉、肉類,種蔬菜的少,因此全國多半是肥胖人口。從2019年到2022年,聊城大學先後有7名教師,分兩批去湯加學院傳授蔬菜種植技術。三年時間裏,一些孩子個頭長得比老師高了,他們看起來健壯結實,一些學生已經開闢了自己的小菜園,撒下自己想吃蔬菜的種子。

2019年,張蕾蕾、齊輝,與湯加學生們在地頭。受訪者供圖

老師們和學生一起種田

烈日下的湯加,地面温度超過40℃,身體瞬間被熱浪覆沒,幾乎喘不過氣來,1985年出生在山東中部的張蕾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或許乾熱,蔬果類不易生長,這裏的蔬菜,奇缺、奇貴,小攤上賣的四個西紅柿,每個都小小的,加起來都不到一斤,但卻賣到5湯幣(約合人民幣15元)。

含維生素、高纖維等綠色食物的匱乏,讓這個總人口約11萬人的國家,冠心病、糖尿病高居不下。世界衞生組織曾有一份報告顯示,90%的湯加國民被歸為肥胖人口,超過20%的湯加人,患有肥胖相關疾病。也許體型偏胖的人太多,湯加人的審美觀念以胖為美。

在2018年,湯加國王訪問中國時,明確提出教育與農業技術援助的要求,計劃通過蔬菜種植技術的學習和推廣,改善本國居民的飲食結構,提高健康水平。於是在2019年1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聊城大學的四位老師,張蕾蕾、齊輝、康建軍、崔豔嫣,組成第一批“先遣隊”,坐了30多小時的航班,前往湯加。

雖然四周環海,湯加王國卻異常乾旱。島嶼上土壤呈砂質,缺少河流、湖泊,地面上鮮有淡水儲存天然裝置,本地人會在屋頂上放置容器,接雨水作淡水儲備資源。“舉個例子,上午下了一場連續數小時的暴雨,到了下午,地面上就見不到水了,全漏下去了。”張蕾蕾説,湯加之所以種蔬菜、吃蔬菜的人少,地理條件佔了很大原因。

沒有蔬菜種子,沒有趁手的農具,“60後”女教師齊輝和張蕾蕾決定自己動手,向先期抵達湯加的湖南農業組、中國蔬菜商人,通過求助、租借和自費方式,湊齊了種子和農具;兩位女教師用雙手把一人多高的荒草拔盡清除,然後再用鐵鍁和钁頭,一鍁一鎬地開墾平整出來。“印象中最深的是那種帶刺的含羞草,手一薅,會被扎出血,伸出手掌就是血泡。”張蕾蕾説。

齊輝在向學生示範整地技術。受訪者供圖

第一個居所是簡陋的鐵皮屋,缺少傢俱,更沒有空調,因為户外蚊蟲很多,晚上悶在屋子裏不敢開窗,屋裏便更熱了。“最怕的是螞蟻,有時候一踩到螞蟻窩,無數只螞蟻沿着鞋子,往人腿上爬,那時候,人就只能將鞋子扔遠遠地,趕緊跑了。”

第一批助農隊伍中,有一則被聊大師生廣為所知的趣聞:漢語教師康建軍無意中踩踏了螞蟻窩,蟻后率領幾十只螞蟻瘋狂進攻他的雙腳,他疼得連蹦帶跳地到水管邊沖洗雙腳,但沒過多久,兩隻腳就變色紅腫,鼓起了十幾個大包。回駐地後,皮炎平、維膚靈、碘伏輪番上陣,也難止癢痛。第二天一早,老師們慰問他,他笑着説自己晚上忍着癢痛睡着了,“要想睡得好,十隻螞蟻咬。”

“小孩子有老師高了”

老師們在湯加學院成立小班,讓學生們自願報名,在每天下午三點後的課外時間,去聽中國的蔬菜種植技術和漢語文化。張蕾蕾回憶,一開始班裏有20多個學生,等結束一年助農工作準備回國的時候,班裏已經有50多名學生了。

“中國老師的菜園”,吸引着越來越多湯加學生的加入,也見證着孩子們的成長。“記得班裏有一個小孩,當時看着挺小的,個子沒我高,前段時間,第二批老師發過來照片,我一看,都比老師還高了。”張蕾蕾説,班裏的孩子們年齡多在十三四歲,正是對大自然有非常強的好奇心、學習能力又很強的時候,“有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篩選種子、打理蔬菜,他們會在自家院子裏開闢一個小菜園,種自己想吃的蔬菜了。”

援助的老師和湯加學生們在農業試驗基地合影。受訪者供圖

老師們把菜地分成兩塊,一塊是示範田,自己種,種的菜除留一部分自己食用,大部分送給湯加相關部門和學校;一塊是實踐田,用來教學,老師帶着學生一起種,收穫的蔬菜讓學生拿回家給家人吃。“下雨的時候,我們帶着孩子們在屋裏讀理論,做活動;不下雨的時候,就領着他們走進田野,在土壤上打理莊稼。”

“莊稼是要打理的啊,有些湯加本地人是不知道要掐尖、打杈的。見我們掐尖、摘心、打杈,一些本地人也嘗試着這麼做了。隨着時間推移,打理過的蔬菜,肯定比沒打理過的長勢好。這樣,一個技術,就推廣開了。”

聊城大學時常能收到來自湯加學院的照片,照片上的湯加少年,穿着白襯衫、灰色短褲,他們膚色黝黑、肩膀結實,幾個男生站成一排,踩在土壤裏擺姿勢笑。“聊城大學在湯加的兩年多助農活動,不敢説能改變多少人,但至少讓一些孩子們,開始瞭解到蔬菜種植的技術,瞭解到合理飲食結構的重要性。”張蕾蕾説。

在湯加工作的第三個年頭

趙培寶、任愛芝、張劍鋒,三位仍在湯加的聊城大學老師,本該在2020年就可以回家的。他們原本的任務是在那裏駐一年,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出現、國際航班不通,他們將在那迎接第三個年頭。

1月14日,聊城大學官微發佈消息:我駐湯加使館提前給三位教師發佈安全提示,要求教師們提前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北京時間15日12時27分,湯加海域洪阿哈阿帕伊島(Hunga)火山發生噴發後,學校高度重視三位教師的安全工作,要求職能部門一直聯絡我駐湯使館和三位教師,及時向教師的家屬通報信息。由於湯加對外通訊中斷,1月16日凌晨4時4分,駐湯加使館通過衞星電話專門給我校打來電話,告知三名援外教師均平安。教育部國際司美大處的負責同志也及時向我校通告三位教師平安信息,我校已及時告知家屬、做好慰問工作。

聊城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副處長單士棟告訴記者,三位老師已經完成了兩年的援外工作,還計劃繼續執行2022年的任務,在湯加火山噴發之前,三位老師會時常向學校反饋自己的工作狀態,老師們反饋多是教學中的建議:湯加學院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不斷增長,需要大量漢語教材;農場面積增大了,需要購置更多防蟲、滴灌、無公害農藥;需要與湯加學院校方探討將農學課程納入學分制管理,提高學生積極性。

2018年2月28日至3月8日,湯加王國國王圖普六世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湯加王國教育部關於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開啓了兩國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局面。“這是聊城大學去湯加助農的起點。老師們之所以能在湯加留那麼長時間,是始終沒忘記兩國合作的初心,也是始終貫徹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單士棟説。

校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聊城大學擁有全國第一所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於2014年4月、2016年9月和2018年8月成功舉辦了中國首屆、第二屆和第三屆“太平洋島國研究高層論壇”;並創建了國內最齊全的太平洋島國研究資料數據庫,通過多年研究,中心編著出版了《一帶一路列國志》《一帶一路名城志》(全五卷),承擔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全部太平洋島國詞條的編撰。

“他們平平安安去的,希望他們平平安安回來。”張蕾蕾發出的信息,還沒收到回覆,但她相信同事們會平安回來。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