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1年,他們踐行“四力”,從中共一大會址到建黨百年慶祝大會的現場;從城市抗疫一線到海外疫情中心;從暴雨淹沒的農田到風雪圍困的城市;從棉花豐收的天山腳下,到雪域高原的牧民家中……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2年1月3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1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後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國會失守 VS 靈媒上位
2021年1月6日,美國在這一天失去了她一直標榜的紳士風度。
這一天,暴徒佔領國會的一幕佔據了世界各地的新聞頭版。一場驚心動魄的“白宮風雲”,從美劇劇本走向現實。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示威遊行。當日,華盛頓發生暴力示威。部分示威者衝進國會大廈,與警方發生衝突,當時正在舉行的認證大選結果的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也被迫中斷。
如果歷史“不開玩笑”,當天的情景應當是這樣的:大選結果在技術層面上早已確定且全國皆知,國會參眾兩院的議員們懷着輕鬆愉悦的心情,確認一下每個州的選票,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彭斯正式宣佈拜登在大選中獲勝。此後三週時間裏,雙方進行各級別的工作交接,包括特朗普和拜登本人的交接,然後各自打包行李,聯繫搬家公司,大家和和氣氣,勝不驕、敗不餒,展示一下所謂的“制度優越性”。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示威遊行。
議員們當天的任務就是走走程序,自己也見證一下歷史。
萬萬沒想到,有人“改劇本”。程序沒走完,歷史卻實打實的親身見證了。
那天是個晴朗的冬日,特朗普在白宮南草坪外舉行了任內最後一次大型集會,從紐約到佛羅里達,全國各地的“鐵粉”都來了。
寒風中,特朗普一身深色長大衣,戴着黑色皮手套和象徵共和黨的紅色系領帶,站在防彈玻璃前,向支持者們發表了題為“拯救美國大遊行”的演講。支持者們聆聽演講後鬥志昂揚,隨後就上演了佔領國會的一幕。
大選計票工作被迫中斷,議員們忙於躲避和逃命。後來公開的監控畫面顯示,當時的副總統彭斯和軍官匆匆跑向國會的地下掩體。
↑2021年1月6日拍攝的電視畫面顯示,一名抗議者闖入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其實,這並不是美國國會的首次“淪陷”。上一次發生在第二次獨立戰爭期間,1814年8月24日,佔領華盛頓的英軍燒燬了當時美國屈指可數的地標——國會大廈。不同的是,200多年前是被外國軍隊攻陷,這一次是被本國人民“佔領”。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前參加示威遊行。
這場漫長的選舉爭議,不僅讓美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框架受到嚴重考驗,還讓人們見識了美國大選的荒誕性。
大選投票結束後,在各州緊張計票階段,特朗普的“心靈顧問”寶拉·懷特女士在一處會場舉行“祈福”儀式,手舞足蹈,口中唸唸有詞,不斷重複着“天使來助,天使從非洲來,從南美來”、“特朗普一定會贏、贏、贏……” 對於這種現象,美國網友的普遍反應是哭笑不得:“感到非常尷尬”、“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就職典禮“冷場” VS 行政命令“熱銷”
1月20日,是美國舉國關注的一天,第46屆總統拜登在國會宣誓就職,國家最高權力完成移交。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當天的儀式,那就是“冷”。一是寒風凜冽,氣温降到冰點以下;二是由於疫情原因,到場的來賓和觀眾大量縮水,從以往的上百萬人驟降到數百人;更出人意料的是,前任特朗普總統直接拒絕參加儀式,用實際行動表示自己不服。
↑2021年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拜登(前左)在美國第46任總統就職典禮上宣誓。當日,民主黨人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
在疫情和騷亂的陰影下,防疫和安保是就職儀式的重中之重。
記者領取證件前,需要先去國會接受核酸檢測,證明儀式開始前48小時內新冠檢測結果陰性。隨後我又被告知,最早可於儀式當日凌晨4點開始安檢入場,禁止攜帶防毒面具、防彈背心和頭盔等。安檢前,首先出示核酸檢測結果二維碼,工作人員據此給記者繫上一個綠色防偽腕帶。從外圍到儀式現場的記者席,需要過五關,有的查驗證件,有的檢查隨身器材。
↑2021年1月17日傍晚,在美國華盛頓,用於舉行就職典禮的國會大廈及周邊區域被隔離圍欄封鎖。華盛頓戒備森嚴,五角大樓部署了2.5萬名國民警衞隊隊員協助加強安保。
當天的天氣狀況也頗有戲劇性。天還沒亮時,一度飄起小雨,我有些擔心影響拍攝,趕緊拿出手機查天氣。似乎天氣預報也知道這不是個平常日子,顯示了一條特別提示:“小雨將於14分鐘後停止”。
臨近中午,儀式即將開始的當口,天上突然飄下雪粒,記者席上一陣騷動,同行們紛紛表示不可思議。
拜登宣誓時,太陽又從雲層中出來了,讓人不禁感慨,這短短一天裏多變的天氣,無意中應和了這場一波三折的大選。
↑2021年1月20日,美國第46任總統就職典禮在首都華盛頓國會山舉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美國總統被賦予權力,不僅僅是靠選票,選票只是第一步,權力的最終賦予是通過宣誓完成的。
當拜登舉起右手,左手放在其家族沿用了100多年的聖經上宣誓後,他才被真正賦予了總統權力,從當選總統到成為總統。
入主白宮後,78歲的拜登坐在剛換過地毯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簽發行政命令,恨不能一鍵清除前任總統造成的影響。
↑這是2021年1月12日拍攝的美國華盛頓白宮。
拜登是在就職典禮當日簽發行政令最多的美國總統,一口氣簽了9條,足見其心之急切。
總結起來,就是與天鬥(關注氣候變化,重返巴黎協定),與人鬥(種族平等和移民問題),與病毒鬥(重返世衞組織,號召戴口罩、打疫苗)。當然,拜登肯定不會忘記特朗普的大工程——美墨邊境牆,也一併叫停了。動用國防開支的國字號大工程,朝令夕改,莫過於此。
↑2021年1月24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拍攝的華盛頓紀念碑(中)、國會大廈(左)和海軍陸戰隊紀念雕塑。
“政治正確”的表面 VS 現實
在社會生活領域,美國的“政治正確”隨處可見。
簡單説來,美式“政治正確”就是説話、做事中避免歧視,讓人挑不出道德語病,包括種族膚色、男女平等、性別取向、民族背景等。舉個例子,商業公司的宣傳冊、大中小學的入學手冊、商場櫥窗的張貼畫等可能會出現合影的地方,除了白人形象,一定也會出現一個或多個非裔、拉丁裔或亞裔人物形象。無論是學校分班,還是軍人儀仗隊表演,必然會按照性別、膚色、種族搭配得整整齊齊。
讓人不解的是,如此嚴格、美好的平等理念在現實中卻往往流於形式,激怒全美的弗洛伊德案就是殘酷現實的一角。2021年6月25日,經過一年多的抗議和審判,此案終於以白人警察獲刑22年6個月告終。
回想2020年5月的那個傍晚,不禁讓人唏噓。那一天差點被歷史錯過。
↑2021年5月25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附近舉行的悼念弗洛伊德的集會上,人們將鮮花和蠟燭擺放在弗洛伊德和家人的照片旁。當日是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遭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跪頸”執法致死一週年,美國多地舉行悼念活動。
↑2021年5月25日,人們在美國華盛頓白宮附近參加悼念弗洛伊德的集會。
如果當時沒有人錄下視頻,很難想象弗洛伊德案將是怎樣的結局。
只需看一眼明尼阿波利斯警方在事發當天的聲明,就知道這件事有多懸了。該聲明稱:警察給嫌疑人戴上手銬,並發現嫌疑人表現出某些醫學病情。警察叫了救護車。嫌疑人在被救護車送往醫院不久後死亡。
而那段不帶任何光環的視頻,成為庭審定罪過程中的關鍵證據,攪動着在疫情中掙扎的美國。
虛擬世界 VS 現實世界
2021年5月,科洛尼爾成品油管道公司遭黑客攻擊,美國東海岸近一半輸油幹線被迫關閉。
隨後的幾天裏,各地汽油供應嚴重短缺,恐慌中的人們紛紛到加油站排隊。一些市民通過網絡軟件尋找有儲備的加油站,但往往開車過去後,發現已經空空如也,掛出了“No Fuel”的牌子。
雖然油荒只持續了一週時間,但我還是能清晰地感受到民眾的恐慌情緒。
一夜之間油價漲了不少,往日裏的互相禮讓卻打了五折,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加油站,一共兩把油槍,排了三隊,半小時後終於排到了,結果油罐已空。
↑這是2021年5月11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拍攝的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一處燃油供給設施。
能源對任何國家來説都是命脈,對美國這樣的能源消耗大國來説,更是如此。
汽車是美國人的首要交通工具,平均每10個人大約擁有8輛車,駕照成為身份證,美國人最早14歲就能學車上路。
這一週的油荒,從最終結果看雖然無傷大雅,但給人的感覺彷彿一把利刃,在頸前輕輕晃了幾下,最後只碰斷了幾根頭髮。
傷害性不大,威脅性極強。人類對日常能源如此依賴,也許只有親身體驗才感受得真切。
↑2021年5月12日,車輛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一個加油站排隊加油。
↑2021年5月11日,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一家加油站暫停供應汽油。
主義 VS 抗疫
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美國的優勢在於科技創新力量強,專業領域人才儲備充足,研發設施完備。
但是,其不利條件也很突出:抗疫措施被人為政治化,個人自由主義思潮保持強勢,執行力受限。
↑2021年7月4日,人們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的草坪上觀看慶祝獨立日焰火表演。當時,美國平均每天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4萬人。
從2021年12月美國國會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到,2020年新冠病毒在美國蔓延初期,白宮高層不但應對遲緩,而且涉嫌故意提高檢測門檻,從而讓感染人數的統計數字比較“好看”;不但不肯採納權威醫療機構和專家的意見,而且審查壓制意見相左的醫療專家。
2020年4月,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計劃舉行一次疫情信息發佈會,號召民眾戴口罩預防,結果被白宮叫停。此後,美國將疫情政治化的舉措層出不窮,時至今日,疫情已持續近兩年,有的州還在為學生在校戴不戴口罩的問題爭執不休。
↑2021年9月1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色旗幟擺放在草坪上悼念新冠逝者。當日起至10月初,超過66萬面白色旗幟擺放在華盛頓紀念碑附近悼念美國超過66萬名新冠逝者。
↑2021年9月1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華盛頓紀念碑附近的草坪上,民眾坐在白色旗幟中間,悼念美國超過66萬名新冠逝者。7月中旬以來美國迎來第四波疫情。
戴口罩都這麼艱難,打疫苗就更不用説了。根據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29日,美國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為63%。
一些州政府為了提高疫苗接種率使出了渾身解數,送麥當勞漢堡,送地鐵票,送彩票……華盛頓州甚至推出了“打疫苗送大麻煙卷”的“促銷”手段。所有這些,資金都來自聯邦政府的抗疫撥款。
用心如此良苦,回報如此豐厚。結果是,願意的早接種了,不願意的依然排斥。
↑這張2021年9月27日拍攝的屏幕顯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總統拜登(左)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2021年1月20日是拜登就職第一天,這一天距美國官方公佈境內首個新冠確診病例,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雖然新總統力推口罩和疫苗組合的“抗疫新政”,然而曾被寄予厚望的7月4日獨立日,卻沒能成為拐點,只有節日的焰火依然絢爛。
一年裏,每次來到白宮前,都感覺今年的美國比去年安靜了許多,“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聲已漸漸遠去。但登上國會山後,才發現爭論聲從未停息。為了將拜登的支出法案推遲一天通過,一名國會少數派領袖進行了長達8個半小時的演講,從11月18日晚上8點38分直到19日凌晨5點10分。
疫情高峯期上千萬人上街抗議是美國,國會馬拉松式的演講拖延戰術也是美國,這是我看到的“魔幻現實主義”。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社交行為,也讓人困惑,現實中的安全距離與網絡上的虛擬距離,哪一個更近,哪一個更遠。
2022,但願希望近一點,病毒遠一點。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文中涉及的相關報道 ↓
↑2021年1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山,劉傑在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儀式現場採訪。
監製:蘭紅光
統籌:武巍 費茂華 周大慶 劉金海
記者:劉傑
編輯:章磊 蔡湘鑫 鄒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