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一位朋友常常説我對孩子太好了。不是帶着孩子出門旅行玩耍,就是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東西。而在她眼中,我這種行為可不是養成懂事孩子的好方法。
“你説這麼大的孩子能懂啥?十幾塊的東西和上百的東西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像你這樣不是帶着孩子出去旅遊就是給孩子買東西,你説孩子能珍惜,能懂事嗎?”
我和丈夫兩個人面面相覷。接下來,她樂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己的育兒觀念:
“我從小就告訴我兒子申申要懂事,不給你買一定是有道理的,你要也沒用。我們所有的‘窮養’其實都是為了你好。”
我們聽罷只能哂笑,隨口説:“這也有道理,申申確實挺懂事的,從來不拉着你亂要東西。”
這句話真是實話,申申的懂事是在我們身邊出了名的。
當我們幾家帶着孩子出門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大多會纏着我們要買東西,而申申最多就是眼巴巴地多看兩眼櫃枱上的玩具,緊接着就是一低頭説:“媽媽,我不買。”
來我家玩的時候,申申看着我兒子全新的玩具,儘管眼裏是藏不住喜歡,也最多是用手輕輕摸一摸就算了事。
當我們幾家帶着孩子出門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大多會纏着我們要買東西,而申申最多就是眼巴巴地多看兩眼櫃枱上的玩具,緊接着就是一低頭説:“媽媽,我不買。”
來我家玩的時候,申申看着我兒子全新的玩具,儘管眼裏是藏不住喜歡,也最多是用手輕輕摸一摸就算了事。
我看到後心裏一陣心疼,這是一個6歲的孩子啊,他又哪裏懂得大手大腳,喜歡新玩具其實只不過是孩子的天性罷了。
我和丈夫私底下也曾經説過,申申的懂事真的遠超同齡的小朋友,可是這種“窮養”養成的懂事真的好嗎?
喜歡新玩具,喜歡新朋友本就是這個年齡孩子的該有的樣子,父母讓孩子提前接觸未來的學習內容本身對於孩子就是一種不公平。
勤儉節約應該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作為一個限制孩子的工具。過早地為孩子設限反而會為孩子今後的成長埋下自卑的隱患。
這將會是一顆種子,最終等孩子長大後,這顆種子也會隨之開花結果,“我不敢,我不行”將成為限制孩子成長的最大阻礙。
這其實就是心窮釀成苦果。
身邊的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學習成績好,人也漂亮,就是一點,很不自信。她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那種自卑隔着很遠就能感覺得到。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去逛街。就在大傢伙吵着要去吃什麼東西時,她在一家店門口前停下了腳步,眼睛緊盯着一條紫色格子裙。
大家攛掇着讓她買,她遲疑了很久才下定了決心。本以為這是一件好事,沒想到她第二天紅着雙眼來找我陪她將這條裙子退掉。
原來她媽媽知道她買了一條裙子後給她擺了很久的臉色,言語間就是遷怪她不懂得節約。她哭了一宿還是選擇將裙子退回去。
後來啊,高中畢業後,這個學習很好的姑娘被父母限制老家的小城市裏,結婚,生子,雖過着和她父母一樣的生活。
而實際上,她家的生活條件並不差,只是,信奉節儉的父母從小不允許過她亂花過一次錢。
這種物質上的限制導致的心窮最終讓這個姑娘,活成了傀儡一般的模樣。
心窮的孩子大多逃不過兩種結局。
1)對物質的看法偏激
胡亂花錢or一分錢都不敢花
這是心窮的孩子常常遇到的兩種極端的情景。心窮的孩子沒有在物質上得到過滿足的心理,會在長大後變成慾望的饕餮,購物其實更像是他們的一種情緒發泄。
又或者,因為從“沒錢”的擔心,所以即使已經工作了還是不敢花一分錢。
2)沒有朋友,以自己為中心
心窮的孩子在金錢方面往往是斤斤計較,不願意付出。這就會導致這些人之間很少聚集朋友。在長大後大多情況下都會是孤孤單單的結局,很難享受到朋友在一起的幸福。
所以父母們啊,在告訴孩子勤儉節約時,千萬不要因噎廢食,讓孩子養成心窮的人生。
孩子富養有方法,優秀的父母一定用正確的東西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人會説,既然孩子的成長不能心窮,那是不是就説明帶着孩子到處遊玩,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是富養的真正含義。
當然不是,學會用正確的東西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是富養背後的意義。
1)用知識
有人説,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學區房,就是孩子的書房。
有人説,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學區房,就是孩子的書房。
用知識來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樣是“富養”的一部分。教給孩子讀萬卷書的能力同樣能夠讓孩子急需滋潤的心靈得到滋養,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2)用自信
還記得那個在大道上奔跑的阿甘嗎?
我還依稀記得阿甘母親對阿甘説的那句話:人生就像是一盒口味各異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聰明的母親對於孩子一定是自信的。無論家庭情況如何,父母的自信能夠消除孩子的自卑,讓孩子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遠離心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