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場數字化監管 每片梁板擁有“身份碼” “智慧”賦能杭紹甬高速建設

  作為浙江省“四大”建設、打造交通強國示範區、支撐大灣區創新發展、推進交通運輸行業智慧化數字化發展的標誌性工程,浙江省交通集團杭紹甬高速杭紹段項目的工程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日前,全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現場會在杭州召開。記者隨行走訪了正在建設中的杭紹甬高速杭紹段,近距離觀察這條數字賦能建設的“智慧”公路。

  前方“搭積木”,後方“造積木” 智慧安監將安全隱患一網打盡

  不搭腳手架,沒有現場澆築,建高速公路就像“搭積木”一樣……在杭紹甬高速杭紹段上虞境內項目預製廠內,橋樑的立柱、蓋梁、箱梁等構件在這裏集中預製,再運送到現場,利用大型吊裝設備進行拼裝。

  據統計,這個佔地400多畝的亞洲最大規模預製廠,每天可以生產33片梁板,達到普通梁場的2到3倍。在這樣的體量之下,每個環節的安全隱患如何排查,如何保障無死角安全監管?

  “光靠人力去監控監管到位有一定難度。”杭紹甬高速杭紹段項目指揮部安全處負責人説,因此杭紹甬高速杭紹段在建設過程中引入了許多“智慧安監”手段。

  走進位於上虞的預製廠,首先進入視野的就是一個“身高”一米多的四輪機器人——“小安”,它也是國內高速首創的工地智能機器人。只要設定巡查範圍,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巡邏,及時發現安全隱患。不僅能判斷員工安全帽是否佩戴規範,還能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對危險氣體的監測等。

  梁板做好後,在運輸出場的區域中,場內十幾台吊裝起重機兩側安裝的AI攝像頭便會大顯身手——它們能實時監測並提醒監控區域人員的違章行為,將安全隱患一網打盡。

  省內高速首次採用智能化生產工藝 一台機器人能頂五個熟練工

  建造高速公路雖説像“搭積木”,但卻複雜得多,特別是需要海量零部件,每種零部件涉及的型號也是多種多樣,相當龐雜。

  杭紹甬高速杭紹段項目指揮部工程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廠化、集約化、流水化”生產模式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也是省內高速首次採用的智能化生產工藝。以鋼筋的焊接加工過程為例,項目使用的自動焊接機器人能依次進行空間三維定位焊接,確保每一個焊點焊接質量,同時大幅提高焊接效率。

  順着現場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台焊接機器人正伸長“手臂”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對鋼筋進行自動焊接。焊出來的鋼筋骨架被整齊碼放在一旁,湊近一看,每一片鋼筋骨架尺寸都非常均一,鋼筋骨架片上的每一個焊點也都飽滿密實。

  據介紹,一台機器人一天的作業量相當於五名熟練的焊接工人。此外,焊接機器人對於焊縫的長度、寬度、飽滿度等控制得也更為精準,誤差可控在正負1mm和正負1度。

  在預製廠流水線製作場地內,類似的“智慧”元素隨處可見。杭紹甬高速杭紹段項目開發的智能存找梁系統,可實現“手機語音找梁、夜間燈光指引找梁”。

  “在生產過程中,每一片梁板就被賦予了唯一的‘身份碼’,在需要架設時,工作人員只需在手機上輸入編碼便可迅速精準定位,並指引龍門吊移動到相應位置,將梁板取出並運輸安裝到現場。”該負責人説,該系統解決了在2500片存梁區中難以找到某一特定梁板以及夜間找不到梁、找錯梁的難題。

  全橋隧高速公路 區域通行能力將提高三倍以上

  杭紹甬高速是杭甬間的第二條高速公路。建設中的杭紹段全長52.8公里,起始點在杭州市蕭山區南陽街道,緊鄰蕭山機場新擴建區域,設隧道下穿於機場跑道,然後一路高架高速公路+地面輔道,雙向六車道。

  紅十五線是蕭山東部地區的主要交通幹道之一,為了節約建設用地,杭紹甬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沿紅十五線佈設,在紅十五線中央分隔帶設置橋墩。

  “這樣一來,充分利用了既有道路,減少大量徵地,對於縮短建設工期、節約土地資源都有着重要意義。”杭紹甬高速杭紹段項目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這樣複合式通道的建設,杭紹甬高速杭紹段共計節約沿線土地3115畝。

  在位於紅十五線的杭紹甬高速蕭山三號橋施工現場,吊機正緊張作業,將預製T梁安裝在橋墩之上。“隨着紅十五線兩側已拓寬至6車道,項目建成後,就會形成一個上、下各六車道的地方道路。”該負責人説,這就相當於一個連接杭州、紹興、寧波的上下共12車道的複合型大通道,將區域通行能力提高三倍以上,和現有杭甬高速一北一南形成呼應。

  杭紹甬高速是一條全橋隧高速公路,也是全國第一條智慧高速公路,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智能、快速、綠色、安全於一身。根據規劃,杭紹甬高速杭紹段將於2023年建成通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6 字。

轉載請註明: 預製場數字化監管 每片梁板擁有“身份碼” “智慧”賦能杭紹甬高速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