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戰解局:特朗普“鐵盤”堅固超出預想 “民主黨特朗普”四年後或會誕生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記者白雲怡 李司坤】“漫長”“膠着”“不確定”“危險”——這些是11月3日美國大選日所展現出的關鍵詞。與絕大部分美國主流民調此前預測不同的是,廣為看好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並沒有迅速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被認為“取勝機會很小”的現任總統特朗普卻一路拿下佛羅里達、俄亥俄等關鍵搖擺州,並在佐治亞和北卡羅來納取得領先。
為何拜登未能迅速取勝?民調再次錯了麼?
截至美國時間4日早上7時,儘管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和密歇根三個關鍵搖擺州的票數還未公佈,到底誰是勝利者還在“難產之中”,但兩位總統候選人卻均已表態,認為勝利在自己一方。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為,拜登沒有像此前很多人預想的那樣迅速“大勝”,是因為比起疫情,很多美國基層選民更加關注經濟,而一向在美國有巨大基礎的保守主義也更加抬頭。此外,民主黨並未提出更多吸引人的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他同時認為,“特朗普對民眾情緒的把握,看起來比搞專業民調的人強”。
不過,美國克里斯托弗紐波特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孫太一認為,當前已經鎖定結果的各州基本都在民調的誤差範圍之內,並不意外。“搖擺州的一大特點就是有可能搖擺,只不過佛羅里達州擺向了特朗普,而亞利桑那州擺向了拜登”,他分析認為,現在懸而未決的三個搖擺州將對最終誰能獲勝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目前三州還不能鎖定誰會取勝。
美國時間4日凌晨,特朗普宣稱將前往美國最高法院,要求所有投票停止。不過現在尚不清楚共和黨是否會將此付諸實踐。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這一表態加劇了美國社會的不穩定性和選舉的不明朗性,也意味着接下來兩黨很可能會為大選結果扯皮不斷,走向訴訟的風險不可小覷。
特朗普的“鐵盤”比很多人預想的更加堅實
2020年這場超出人們預料的、膠着而漫長的美國的大選,折射出美國社會怎樣的政治光譜圖景?
李海東對記者表示,無論本屆大選最終結果如何,現在的數據都已清晰地透出一個信號:特朗普在美國社會中的“基本盤”比很多人預想的更加堅實。
特朗普的“鐵盤”到底是怎樣的美國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很多人的眼中,特朗普“鐵粉”的經典形象是美國南部紅州的“紅脖子”——開着皮卡,扛着半自動步槍,討厭移民和少數族裔,想把什麼族裔都趕回老家。
然而,如果僅僅這樣簡單化地勾畫特朗普的“基本盤”,並不能反映一副真實而全面的美國政治圖景。在居住在傳統“紅州”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的國際時政記者劉文看來,很多特朗普支持者的想法很單純,尤其是一些屬於“中產階級”的選民,“他們就是希望口袋裏的錢多一些,不喜歡交税,也不喜歡大政府,所以對民主黨主張的高福利、高税收政策不感冒。一些小生意者也比較支持特朗普。”
在劉文的觀察中,這些人很多也是善良的人,平時也會幫助鄰居老人,也會去做義工,“説自私也談不上,但就是不希望交税去改善窮人的境況。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樣的人其實有很多,他們通常是‘沉默的特朗普支持者’。比如我常去的健身房的老闆就是其中之一,他平常不愛聊政治,只是偶爾談及攢下的錢不多,如果交税更多,就不夠女兒上好的私立學校了。”
“這些人像是特朗普‘美國優先’主義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她這樣形容稱,“就是我只要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就好了,至於街上牆角里那些無家可歸的非洲裔,不在我們的考慮之中。”
然而,儘管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反對加税改變美國的貧富差距,但造成美國今日政治圖譜割裂、特朗普“鐵盤”擴大的一大原因,卻很可能正是美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美國的政治光譜正在日益向民粹化趨近,平民主義思潮正在美國大行其道,尤其是中西部農業州人口與東西海岸大城市中精英階層的割裂正在愈演愈烈。”李海東這樣分析認為。
“從目前投票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美國基層民眾比起疫情,更加關心經濟和就業,而身份認同、平權等議題則更靠後。而精英階層對這部分訴求的認知和關注,似乎仍然遠遠不足。而當特朗普提出經濟民族主義、減税等政策,提出給大量基層白人尊重感時,這部分民眾很容易被他所吸引。”他這樣認為。
然而,在這名美國事務專家看來,特朗普只是一個“假平民主義者”和“真資本家”,他的政策具有很強的欺騙性,表面上代表平民,但真正最受益的卻是大公司和富人。在過去四年中,基層白人的收入有一定提升,但美國的社會分配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並未出現好轉。只是特朗普極強、極感性的個人魅力,讓許多美國民眾沒能理性地看到這一點。
遠遠尚未終結的“特朗普主義”
儘管特朗普能否連任仍有懸念,但幾乎所有政治分析人士都秉持同一個觀點:無論特朗普本人能否再次入主白宮,他所執政的四年已深深改變甚至重塑了美國,而他所開啓的“特朗普主義”——有人稱之為“後自由主義時代”和“後全球化時代”——都遠未終結。
“撕裂”,在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國際政治系主任達巍眼中,這是特朗普四年帶給美國最大的改變。“這種撕裂不僅體現在階層上,也在族裔上,地理上,價值取向上。”達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個最具體的表現是,兩黨陣營變得更加固化,支持特朗普的總在支持特朗普,反對特朗普的則總在反對特朗普。
“撕裂是造成特朗普上台的原因之一,但這四年來,特朗普並沒有能夠彌合這道傷痕,而且由於他的個人執政風格,這種撕裂反而顯得更加嚴重。”他這樣形容道。
而孫太一則認為,特朗過去執政的四年,給美國社會帶來的一大改變體現在,美國的信息環境已經出現“雙循環”,特朗普和拜登支持者所接受的信息渠道各自獨立,互無交集。“這就使得疫情、經濟、種族等各種議題哪怕對美國造成了巨大挑戰,但卻對特朗普的受眾影響甚微。”他表示,特朗普在以構建主義執政,以對自己有利的敍述方式構建現實。“這種雙方更為分化,且各自陣營更為固化的情況正在成型。”
倘若特朗普不再擔任總統,美國社會的裂痕是否可以彌合?路透社在11月2日的報道中援引一位心理治療師的話稱,“不幸的是,我認為國家康復並不像更換總統那麼容易。”
特朗普帶給美國的另一個巨大改變是使美國從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領導者轉向了經濟民族主義和“美國優先”。而即使拜登獲勝,這一趨勢恐怕也不會容易逆轉。
多名美國問題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全球化的大潮下,美國的富人正越來越富,窮人卻越來越窮。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自由貿易”等理念已逐漸在美國變得越來越“政治不正確”。即使是曾經構建TPP的民主黨今天重新上台,也未必下得了重回TPP的決心。
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鄭永年今年初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曾從更廣闊的視角形容過這一趨勢:“以往國際關係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資本可以在全球流動,知識可以在全球流動,精英可以全球流動;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動,貧困無法流動,政治權力更無法流動,所以各國主權勢必日益強化,民粹主義會日益高漲。這一挑戰現在還沒有解決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還有特朗普對美國政壇的悄然影響:一些共和黨議員候選人已開始仿效特朗普的“成功”道路,擁抱民粹化的言談和政策風格,並試圖依靠社交媒體而非傳統政黨在美國政壇中崛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培育”特朗普的美國政治土壤還在,四年後,共和黨未必不會再出現一個特朗普,“甚至民主黨也可能誕生一個特朗普”。
“‘特朗普主義’還會繼續並長期在美國存在,問題只是主流社會的聚光燈會不會聚焦在這一現象上而已。”李海東這樣形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