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驚呼中,中國車準備好了嗎?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品牌是否正在超越歐洲汽車品牌?”瑞士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一瞥報》19日的報道稱,在巴黎車展上,比亞迪和長城兩家中國公司的展台特別受歡迎,中國汽車製造商模仿西方流行車型、做工糟糕或應付碰撞測試成績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來自中國的新品牌正快速進入歐洲,以至於歐洲品牌可能會感到“害怕”。今年1—9月,中國汽車企業出口211.7萬輛,同比增長55.5%。“醒得早、起得早”的新能源汽車更是表現突出,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1倍。在2010年出口量到達100萬輛之後,直到去年才突破200萬輛,今年有望接近300萬輛,這種暴發式增長依靠的是什麼?又是否能證明中國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強國呢?

歐洲的驚呼中,中國車準備好了嗎?

優勢在於“創新鏈”

除了出口量激增,“出口結構發生變化是今年中國汽車‘出海’的另一特點。”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對《環球時報》記者稱,“從車型上看,乘用車出口佔比大,從出口國來看,歐美市場突破大。”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9月,乘用車出口169.6萬輛,同比增長60.1%。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前三大市場是比利時、英國和泰國。

在歐洲,中國新能源汽車熱潮的起點是挪威,隨後到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大型汽車市場。比亞迪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在丹麥、德國、荷蘭和瑞典推出新車。長城也將在德國等歐洲國家推出新車。德國汽車媒體Auto Motor Sport對中國汽車進入歐洲市場進行了調查,發現共有16個品牌已經或正進入德國,除了比亞迪、蔚來外,還有愛馳、北汽、奔騰、奇瑞、東風小康、江淮、領克、上汽大通、上汽名爵、歐拉、極星、賽力斯、斯威和魏牌。德國電視二台在分析原因時説,中國汽車企業發揮了中國市場產能的優勢,利用中國運轉良好的汽車市場將它們的產品帶到歐洲。歐洲汽車企業由於缺少零部件,無法按時交付新車,“嚇跑了”消費者。

而德國電視一台認為,中國汽車企業能打開歐洲市場,首先是依靠現代科技。“隨着行業向電動化轉變,中國汽車製造商看到了向歐洲擴張的機會”,被稱為“汽車教父”的經濟學家杜登霍夫説,德國領先的內燃機技術正退出市場。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AM)發佈的2022年電動汽車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該研究考察了主流汽車集團的創新實力。結果,特斯拉仍然位居榜首,比亞迪、吉利等中國企業進入前十,北汽、長城、蔚來和小鵬也進入前20名。

付於武認為,這次“出海”的優勢在於“創新鏈”。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為何中國出現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地平線等國際化公司?以前一直談整車供應鏈,現在應叫‘創新鏈’。中國聚焦電動化、智能化汽車發展,新創企業有很多。這是以前沒有過的。2022年,對中國汽車產業來説是一個拐點,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令人鼓舞的。”

難度在於真正全球化

德國電視一台在報道中稱,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的機會非常大,因為這些產品已經主導了中國自己的市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71.7萬輛和45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市場佔有率達到23.5%。全球消費者洞察、市場研究和諮詢機構J.D.Power中國區聯合研究總經理王慶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根據他們的研究表明,中國國內消費者對電動車產品設計有更好的評價,在智能化程度上也有更多認同。根據J.D.Power的數據,中國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原因相比以往,對政策優惠和牌照等方面的考慮更少了,購買原因正在向汽車產品本身迴歸。

本月,蔚來汽車在柏林召開發佈會宣佈正式開啓歐洲計劃。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全球主要的汽車公司對電動化轉型的反應都慢了一點,這給了我們機會。“與以前的‘出海’不同,蔚來希望成為立足於中國的真正的全球公司。這就需要在研發、管理和市場三方面做到全球化。”記者從蔚來汽車瞭解到,目前本地員工佔蔚來在歐員工的90%。蔚來正在以全體系落地的方式進入歐洲市場,將他們在線上、線下打造用户社區的模式帶到歐洲。      

王慶華告訴記者,中國新能源汽車成功的主要原因還是以客户為中心的產品和營銷策略的應用,無論在產品設計、智能化功能配置,還是在服務體系上都把握了客户需求並給出瞭解決方案。對於海外市場,如何繼續保持這些成功因素來應對完全不同的市場,是每個出海企業都應該認真應對的。標普全球汽車中國汽車企業規劃方案服務副總監薩博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洲是由30多個國家組成的一個地區,中國品牌需要耐心理解各國市場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戰略規劃。德國汽車專業網站Efahrer舉例較早進入歐洲市場的愛馳品牌,認為愛馳即將在歐洲上市的新產品已經根據歐洲人的需求進行了改進,比如尾門打開時,即使身高1.85 米,也可以輕鬆站在尾門下面。付於武認為,特別是中國新勢力品牌到了歐洲面對的不光是資本問題,還有品牌、質量可靠性、服務方式的問題,以及苛刻的歐洲標準,都是巨大挑戰。

為挑戰做好準備

中國品牌汽車進入歐洲市場也引起來印度媒體的關注。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一位歐洲消費者表示,中國汽車製造商明白他們目前在當地市場缺乏消費者品牌認知,缺少零售店和汽車零配件網絡。該報道認為,現在的歐洲市場正處於一個經濟高度不穩定、能源危機和高通貨膨脹的時期,這給了中國企業一個市場學習機會。

管理諮詢公司思略特研究預測,2030年中國品牌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市佔率將達7.9%。比亞迪、蔚來等品牌將很快成為歐洲街頭車輛的一部分。但報告也認為,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開局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客户接受困難、歐盟進口限制和當地製造商的抵制。

付於武對記者説,現在還不能談中國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強國,因為汽車產業不能脱離整個製造業,中國在高端製造、高端裝備,特別是半導體芯片等領域還有“卡脖子”的問題。“這個時候,中國汽車產業要理智,看到與產業強國的差距,才能找到下一步的突破口。”他認為,現在的成績主要來源於在近年的產業發展中市場機制、企業主體地位起到了最關鍵作用。而面向全球不同市場對“碳中和”的標準要求,付於武也表示,中國汽車產業是有準備的,雖然在供應鏈上有的企業要重新來過。

中國汽車品牌的全球化道路為全球汽車產業帶來了新的氣象,為產業鏈上的各國企業帶來新機會。薩博尼表示,部分中國新能源汽車車型已經成為全球車企車型開發的重要對標對象。大陸集團相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大陸集團堅定支持中國本土品牌出海全球市場,集團可以利用全球協作為中國品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0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的驚呼中,中國車準備好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