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羅馬10月27日電 題:他們見證了中國與糧農組織關係的發展
新華社記者陳佔傑 葉心可 周嘯天
中國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糧農組織”)的創始成員國之一。自1973年恢復在該組織的席位以來,中國與糧農組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這個以創建“零飢餓”世界為己任的國際組織任職,為其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他們也見證了糧農組織與中國密切合作、互利共贏的歷程。
2019年8月1日,此前擔任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的屈冬玉正式就任糧農組織總幹事,成為糧農組織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總幹事。
回顧過去幾十年,在糧農組織工作的中國員工深刻感受到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
糧農組織植物生產及保護司司長夏敬源説,中國和糧農組織的關係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中國恢復糧農組織蓆位到1996年。這段時間,糧農組織對中國支持很多,在技術、知識、產品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了無私幫助,與糧農組織的合作有力助推了中國農村發展。第二階段從1996年開始,中國在會費、項目、人力資源等方面積極支持糧農組織工作。
夏敬源認為,今後中國和糧農組織可以在戰略、技術、標準、信息交流和人力資源五個方面加強合作,中國和糧農組織的雙贏關係將在未來獲得更大發展。
糧農組織太平洋島嶼次區域辦事處(薩摩亞)主任姚向君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中國和糧農組織關係的變化。姚向君説,剛加入糧農組織時,中國話語權很少,很難參與到該組織的標準制定中。隨着雙方關係發展,中國能把國內的一些關切反應到該組織的標準制定中,話語權增強。
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司的漁業官員王威巍認為,中國用相對少的土地養活這麼多的人口,這是對全球糧食事業最大的貢獻,中國優秀的農業技術通過南南合作等渠道惠及更多的發展中國家。
糧農組織駐馬拉維代表處國家代表陳志軍説,目前中國是國際組織與南南三方合作模式中最大的貢獻者,中國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市場和經驗,帶動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進步、農產品市場價值鏈的發展。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