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國慶節
10月1日,是新中國的生日,也是他們的生日。在舉國同慶的節日裏,“國慶”們是如何度過的?又有哪些話要向祖國表白?
醫生張國慶:“參加抗疫讓我更深地體會到自己名字的分量”
越是節假日,人員流動越頻繁,張國慶的工作就越緊張。在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核酸檢測點,記者見到中心實驗室主任張國慶時,她正坐在輪椅上和檢測人員交流。
張國慶正在進行檢測。(資料照片)
“送檢測報告時着急了,踩在台階邊角上崴了腳,有點骨裂,實在不好意思。”張國慶的右腳打了石膏,穿不上鞋,只能套兩層鞋套。
醫院樓頂上的中心實驗室並不大,但防護嚴密。張國慶工作時,必須身着全套防護服,檢驗前後都要消殺。“一份痰標本,其中細菌、病毒的含量是病人表面病毒的幾千到幾十萬倍,現在的技術手段已大大提升,但危險性依然不小。”張國慶説。
2020年春節剛過,張國慶就被抽調到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她決定去時很痛快,卻用了做一鍋紅燒肉的時間想如何跟家人説,最後還是假裝輕描淡寫的一句“我要去支援了,你照顧好孩子”,算作對丈夫的交代,卻沒敢讓母親知道。她説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什麼雜念都放下了,也忘記了恐懼。
張國慶正在穿防護服。(資料圖片)
“其實每個醫務人員,都會準備隨時衝上去。不管叫‘國慶’‘建國’還是‘強國’,只要穿上了這件白衣服,就意味着責任與使命。”張國慶説。
礦工李國慶:“我見證了智能化煤礦的誕生”
換上礦工服,隨身攜帶定位卡、氧氣自救器、5G礦用防爆手機等裝備,記者跟隨煤礦工人李國慶,乘坐無軌膠輪車,駛入地下400多米的礦井深處,開始了一次全新的“地心之旅”。
當前全國煤炭供應緊張,這個國慶假期,李國慶和其他礦工兄弟一道堅守在崗位上,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產增供。
“我出生後,大姑説10月1日出生多難得啊,就叫‘國慶’吧。如今,我參加工作都十多年了。”1983年出生的李國慶,如今是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塔山煤礦運輸二隊的技術主管。
李國慶正在進行巡檢(資料圖片)。
談起煤礦的變化,李國慶説:“剛參加工作時,礦山智能化程度低,一條3500米長的運輸皮帶,從頭到尾巡檢一遍要1個多小時,工作量大、環境差;現在井下安裝了智能巡檢機器人,同樣的皮帶只用15分鐘就能檢查完,而且設備温度、周邊有害氣體濃度等指標都能準確監測。”
除了智能巡檢機器人,塔山煤礦實現了5G網絡覆蓋,礦工在井下可以實時視頻通話,進出井時像叫網約車一樣預約“井下出租車”,黑黝黝的礦井被科技賦予新的活力。
井下工作一夜後,李國慶升井、洗澡、換衣服、吃早飯,然後開車回家。家中,飯菜的香味已經縈繞在屋內,一家人在廚房裏忙着,黃米油糕和白麪條分別下鍋,騰起團團熱氣,孩子們搶先拆開了生日蛋糕盒……
李國慶在塔山煤礦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工作。(資料照片)
“作為一名當代礦工,我有幸見證了智能化煤礦的誕生。隨着技術的發展,希望未來所有的礦工兄弟工作越來越好乾,祝願祖國在科技上取得更多突破,越來越強大。”李國慶説。
脱貧户王國慶:“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太行山深處,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在山西省平順縣一條名為車廂溝的山溝內,連日陰雨後剛剛放晴,50歲的脱貧户王國慶就趕去田裏,查看柴胡、黨蔘的長勢。今年中藥材市場行情好,前不久採摘了自家半畝青翹,外加上山採藥,王國慶掙了5000多元。
七年前,王國慶的母親身患偏癱,兩個子女正在上學。為照看家人,他無處打工,只靠6畝玉米地維生,日子過得十分窘迫。愁雲慘淡之際,通過精準識別,他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户。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2015年底王國慶一家就實現了脱貧。
在平順縣同興苑小區,王國慶(中)一家人在移民搬遷的新房子裏吃午飯。(新華社記者柴婷 攝)
走在田間地頭,王國慶一邊察看着藥材長勢,一邊給記者講解柴胡、黨蔘、苦榆等藥材的特點,一副行家裏手的模樣。五年前,他調整了種植結構,學習種植中藥材,儘管比種玉米辛苦,但收入不錯。
如今,兩個子女都已工作,母親看病享受健康扶貧政策。村裏土窯洞尚在,王國慶還在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有了一套樓房,平時在縣城就近打工,農忙時回村務農,王國慶肩上的負擔小了很多。
王國慶(左二)和妻子(右一)在小區裏的健身器材館運動。(新華社記者 柴婷 攝)
國慶節前夕,新派駐的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楊柳青上門走訪。王國慶説,他打算趕在下一場秋雨前,搶收完地裏的莊稼和中藥材,再修繕一下老窯洞,今後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紅火。
記者:梁曉飛、許雄、趙陽、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