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下馬鹿在悠閒的散步。 於晶 攝
中新網石嘴山6月5日電 題:“父親山”變身記:從“生態瘡疤”到“綠水青山”
中新網記者 於晶
賀蘭山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發揮着阻滯風沙、提供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作用,被當地民眾喻為“父親山”,但其也曾因遭受過度開挖開採而傷痕累累。6月5日是世界環境保護日,記者走進賀蘭山,探訪賀蘭山生態修復的成果。
從銀川出發,沿山路向賀蘭山深入,昔日一輛接一輛的運煤車早已不見,曾經破敗的礦坑如今正透出被科學修復後的模樣。山峯間還偶爾掠過幾只岩羊的身影,讓人們一睹這些“山之精靈”的身姿。
上世紀五十年代,賀蘭山豐富的煤炭、硅石資源被陸續開挖開採,雖然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但也讓賀蘭山傷痕累累,瘡痍滿目。
2017年,寧夏全面開展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外區域持續實施了2個階段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100億元人民幣,治理修復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取得了明顯成效。
昔日黑灰撲面,今日綠草茵茵。賀蘭山正逐漸恢復為自然生態的“主場”,植物和動物正重新成為這裏的“主人”。
岩羊在賀蘭山下覓食。 於晶 攝
站在賀蘭山大磴溝山峯高台處,目光所及,半山腰上綠草輕覆,像一層毛茸茸的地毯,草色環繞着一汪清澈的蓄水池,昔日“傷口”上顯露出的生態盎然,讓人動容。
以自然修復為主,讓父親山休養生息,通過修山、治污、增綠、固沙、擴濕、整地等方式,寧夏自然資源廳正集中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提升賀蘭山生態屏障功能,促進各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寧夏相關部門亦轉變思路,將礦區轉變為旅遊資源。
一路行進,沿途曾運送礦區工人上山採煤的綠皮小火車仍然還在,但已成為人們休閒時觀看工業遺址的運客綠皮車。昔日的礦工生活區、工人文化宮、文化活動廣場都靜靜地“停”在那裏,成為了工業旅遊區的一部分。
行走在賀蘭山中,優美的景色令遊客深深陶醉,不時掠過的岩羊和飛禽讓人驚喜。“現在經常能看到這些稀有動物,感覺數量上一年比一年多了。”石嘴山市民張女士閒暇時喜歡遊覽賀蘭山,她直言,“賀蘭山越來越美了。”
療愈後的賀蘭山不但發展起了工業旅遊,山下的葡萄酒莊、田園綜合體等也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煥發生機。石嘴山市龍泉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四處打工,現在都願意留下來發展,龍泉村藉助賀蘭山外部整治,綜合多點開發,鄉村旅遊搞得如火如荼,從春到秋田間地頭都有各種瓜果蔬菜,每個週末來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同時,賀蘭山東麓35萬畝荒地如今已變成綠地和釀酒葡萄園,使葡萄酒產業與生態保護、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如今,寧夏自然資源廳已編制完成《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專項規劃(2020—2025年)》,謀劃生態保護治理修復建設項目35個,建設規模8.24萬公頃。未來,寧夏將以“三山”規劃為抓手,啓動實施一批生態保護、治理、修復、建設項目,恢復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命線,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