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6日上午,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3屆執行理事會上,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佈,四川省通濟堰、江蘇省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和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梯田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0項,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我國已成為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佈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這四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長啥樣?有啥特色?大夥兒跟隨一張張精美圖片“雲”遊覽。
01/四川通濟堰:千年灌區澆灌天府糧倉
四川通濟堰位於成都平原中部,灌區呈菱形。千百年來,灌區引源源清水澆灌天府糧倉。
看歷史,通濟堰始建於公元前141年,距今已有2163年的歷史。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通濟堰運行自成一體,形成了“冬閉春開,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則,創造了“以簍易石”“鐵壁筒”等工程技術,創造了“堰工局”“堰長制”等獨具特色的水利管理體制。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58/c1801f34e175dccb.jpg)
圖為:風景如畫的江魚堤節制泄洪閘樞紐。(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42/6af5fa4326d2b63f.jpg)
圖為:氣勢恢弘的渠首攔河閘。(水利部供圖)
看特色,通濟堰是科學、完整、規模龐大的灌溉工程體系,攔河壩長九百多米,歷史罕見。在成都平原灌首工程中首創以竹籠壘石為堤的“活動壩”。這既充分利用了水資源,又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對自然河道的影響。灌區內干支斗渠的排列呈辮狀佈置,有助於提升防洪能力。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f/688c46b0ffb37947.jpg)
圖為:通濟堰灌區的辮狀渠系示意圖。資料照片
看功能,通濟堰灌區現在作為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着向成都、眉山2市4縣(區)提供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灌溉面積達52萬畝。
02/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萬垛聳立、稻田棋佈
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核心區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古人在此架木浮田、壘土成垛,形成高出水面1米以上的田塊,呈現出萬垛聳立、河網密佈、稻田棋佈的景觀。
看歷史,唐代以來,當地羣眾為了應對水患災害,築圩堤,建排灌設施,逐步發展成包含圩堤、灌排渠道、水閘等在內的複合灌排工程體系,並沿用至今。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56/764a32663aaed378.jpg)
圖為: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風光如畫。(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a/98aba1eee0b698f2.jpg)
圖為:垛田上農作物長勢旺盛。(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a0/09d856aacaed722e.jpg)
圖為:垛田星羅棋佈。(水利部供圖)
看特色,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是國內外唯一、裏下河腹地獨有的、分佈在興化湖蕩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體系,在灌溉與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代表性。
看功能,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創建後,改善了區域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增加了糧食產量和人口承載力。獨特的水利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為發展旅遊產業的寶貴資源。
03/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古堰、古塘、古井的“活態博物館”
浙江省松陽縣四面環山,中部為松古平原。甌江流域一級支流——松陰溪,橫貫松古平原。自漢代開始,古人因地治水,建了數量龐大的堰、渠、塘、井。到明末,松陰溪流域已建成完善的灌溉工程體系,總灌溉面積達16.6萬畝,成為浙西南最大的產糧區,稱為松古灌區。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ad/2d4385dddb826c06.jpg)
圖為:松古灌區景色壯美。(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11/b6acffa4cfceb2a4.jpg)
圖為:松古灌區白龍堰風貌。(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c2/4c3e0a911bba9ae3.jpg)
圖為:松古灌區午羊堰風貌。(水利部供圖)
看歷史,自漢代開始,古人在松陰溪流域依勢築堰建渠,分片“開圳引水”,逐步建成以松陰溪主支流為水源,堰堤密佈、圳渠交錯的灌溉網絡。灌區工程體系在明清時期臻於完善。至明末清初,境內有古堰120處,古塘、古井百餘處。
看特色,松古灌區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範,歷史上不同時期修建的引水、蓄水、提水等水利工程依舊發揮作用。這裏還有古代甌江流域最早的水文觀測,芳溪堰下游的“牛竇潭”有一巨石,形似潛在水中的“牛背”。古人觀察“牛背”入水深淺,預測旱澇。
看功能,灌區為當地漁業、茶葉、蔗糖、稻米等產業發展提供了水支撐,一幅“糧滿倉、魚滿塘”的豐收畫卷在灌區徐徐鋪展。
04/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梯田:陡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
上堡梯田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西北部山區,面積約有5.1萬畝,主要分佈在上堡、豐州、思順三個鄉(鎮)26個行政村。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達62梯層,被稱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8e/bb2297dab0fb0bcb.jpg)
圖為:上堡梯田風景秀美。(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1c/17282574dd5660e6.jpg)
圖為:築壩引水灌田。(水利部供圖)
![國慶假期傳喜訊:我國新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一起“雲”遊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d2/43d545f5df5d6fe4.jpg)
圖為:古渠自流灌田。(水利部供圖)
看歷史,上堡梯田開發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興起於秦漢時期,成熟於宋元時期,完善於明清時期,距今至少2200年曆史。
看特色,上堡梯田,以山為田,因山成形、因水而興,屬於陡坡梯田。它不僅包含了可持續利用的水源蓄水工程、科學的灌排系統工程、先進的節水工程、完整的田間配套工程,還形成了森林—水系—梯田—村落的農業生態體系。
看功能,目前上堡梯田糧食平均畝產已達1000餘斤。其建造管護經驗,為坡耕地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寶貴經驗。大量的遺址遺存,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
透過悠悠歷史,感受古人智慧。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歷史上建設的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許多至今仍發揮功能。
接下來,如何保護利用?水利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範例,水利部門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與可持續保護利用為契機,研究總結科學技術、文化價值及管理經驗,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