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沈靜芳 通訊員周鵬 卓娜)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案件生態修復現場會在一座秀麗雅緻的生態公園召開。誰能想到,就在半年前,這裏還是一座灰塵漫天的貯灰場。
2018年,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某電廠的貯灰場自2010年投入使用以來,一直以露天形式作業,僅有部分灰體用薄薄的抑塵網遮蓋。因未做好防塵抑塵工作,大量粉煤灰在風力作用下,污染着周邊空氣。“我們洗完的衣服不到半天全都粘上灰了”“春秋季節我們這片就颳起了‘灰塵暴’,我們反映了多少次,還是沒能解決”……貯灰場附近的村民滿心幽怨但又無可奈何。
對此,呼和浩特市檢察院決定立案審查。案件辦理中,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委託第三方司法鑑定機構對貯灰場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鑑定。鑑定顯示,該貯灰場不僅造成大面積揚塵污染,還會隨着雨水滲入地下,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檢察機關辦案人員認為,該處貯灰場環境污染嚴重,已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實際損失,隨即啓動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
“法律程序啓動了,但貯灰場體積大,治理起來費用高,週期長,難度大,這塊‘硬骨頭’怎麼啃,我們必須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呼和浩特市檢察院一方面對該電廠啓動民事公益訴訟;另一方面,及時向生態環境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企業整改。
生態環境與公共利益保護工作從來不是檢察機關一家的獨角戲。兩年來,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將磋商程序貫穿案件始終,多次進行現場勘驗、調查取證,聽取企業的想法和意見,同時就該案不斷地與環境主管部門溝通,徵求專家意見,尋找可行性整改方案。
在磋商中,大家逐步統一共識。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金瑞山表示,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深入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履職的水平。在該電廠貯灰場的整改過程中,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不斷加強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全方位的執法檢查,督促企業減少污染。
電廠一方在與檢察機關的一次次磋商中,不斷調整整改思路,從最初的不理解,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決定投資4400餘萬元,將現有貯灰場改造為檢察公益訴訟生態修復主題公園。
截至目前,該電廠對貯灰場共覆土約8萬立方,覆蓋面積約19.2萬平方米,周邊種植各種樹木及矮灌木約2000餘株,油菜花10餘畝。按照方案,公園中還將加入生態文化元素,打造成為具有觀賞、休閒、文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市政公園。“過去的一害,已變為現在的一景。”在參觀修復現場時,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楊樹林感嘆道。
據瞭解,呼和浩特市內大大小小的電廠眾多,而電廠的貯灰場普遍存在露天堆放粉煤灰問題,加之北方風大,揚塵污染較為嚴重。近兩年來,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就市內電廠揚塵污染問題進行了集中立案審查,着力探索出符合當地生態特點、解決全市同類型公益受損問題的檢察公益訴訟模式。此次案件,便是呼和浩特市檢察機關與涉案企業在多次磋商中,探索出的一套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污染防治、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雙助力”模式,取得了通過訴前程序解決公益受損問題的最佳效果。
呼和浩特市檢察院檢察長張忠明表示,這次現場會,就是要將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向前延伸,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引領作用,向轄區電廠環境治理提供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治理模式。
“這是一堂生動的公益訴訟法治課。”應邀參會的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國軍表示,“檢察機關推動國有企業配置環保設施、落實環保制度對我們企業轉型升級有着很重要的推動作用,下一步,我們也將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主動承擔環保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