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一瓶水,一場會;會一散,扔一半。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多個會議場所發現,瓶裝水浪費現象隨處可見。有專家估計,我國每年在會議場所浪費的瓶裝水有上千萬瓶。這與我國作為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國家之一的現狀很不相稱。
會場上的浪費,當然不只是瓶裝水。比如佈置會場,有的單位為了烘托會議氣氛,請人專門製作大型背景板、醒目標語牌,會議一結束就得把它們“處理”掉;發放會議材料,主辦單位明明有電子版,卻總習慣於給每人發一套厚厚的紙質材料,有時還要配套其他印製考究的宣傳品;發放文具,有的單位習慣於為所有參會人員準備好文具袋,裏面是專門訂製的本子和筆……
這些會議用品,不能説都沒有必要,但也不是樣樣非有不可。有的項目單看成本不大,但放在全國來看,浪費十分驚人。有位老教授曾寫信向媒體反映,“走南闖北”這些年,光是從各類會議上領到的胸牌,就能裝滿一大箱。一人一大箱,想想看,全國有多少類似的會議、參會者和胸牌!這些胸牌的外殼,從塑料到亞克力,再到皮革、絲織品,品類豐富。會議一散場,除了偶爾帶回去做個“紀念”,再也派不上其他用場。對此類現象,人們早已習焉不察,更談不上積極糾正。
近年來,中央一再要求節約辦事、節儉辦會。從規定會場不得擺放鮮花、提供水果,到嚴格壓縮“三公”開支,再到開展“光盤行動”、杜絕餐飲浪費,等等,在實踐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應當説,杜絕會場上的浪費,本身就是改進會風的具體表現。對照中央要求、社會期待,現在不少地方和單位在節儉辦會上仍有不少改進空間,可以通過貼心精心的設計規劃,努力減少資源的浪費。積少成多,最終的成果必定十分可觀。
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恰恰是因為當事人思想上沒有充分重視,也沒有認真開動腦筋。就拿會場上的瓶裝水來説,有的地方現已開始摸索“小瓶供水”“按需領水”“定量供水”,都取得不錯的效果。再比如,有的地方在會議結束時,對胸牌的外殼進行回收,留着下次開會時重複使用,胸牌的內芯,則留給參會人員自行處置。上述辦法都很務實、用心,既體現節儉原則又不失人性化。反“四風”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應當體現為紮紮實實的改進行動。
作家梁衡在參觀了我們黨當年在西柏坡的會址後,曾發文感嘆:“會場沒有沙發,沒有麥克風,沒有茶水,更沒有熱毛巾。這是一個真正的會議,一個捨棄了一切形式,只剩下內容,只剩下思想的會議。今天,當我們看這個小桌,這個會場時,才頓然悟到,開會本來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工作……其他都是多餘的,都是附加上去的。”學史需要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今天我們重温那段艱苦奮鬥的歷史,更應當自覺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厲行節約、杜絕浪費。開會是這樣,做其他工作、辦其他事情也當如此。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