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法媒:國際社會在巴以問題上顯出“無力感”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綜合

法國《世界報》5月15日發表題為《以色列-巴勒斯坦:國際社會的無力》的社論,文章認為,國際社會在巴以問題上顯示出了無力感,全文摘編如下:

是對缺乏可替代方案的反應,還是擔心出現令人尷尬的沉默?西方各國將慣用的辭令施加於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和以色列之間的軍事升級:“恢復冷靜”,呼籲“對話”。人們數年來所目睹的這種外交言辭和戰場上可怕的現實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損害了世界各國的可信性。最近,聯合國安理會顯示出了國際社會的這種無力。

▲5月17日,受巴以衝突影響而逃離家園的巴勒斯坦婦女和兒童在加沙地帶拉法的一所學校臨時棲身。新華社發(哈利德·奧馬爾攝)

美國之前對此不表態,但最終不得不參加會議。但無論如何,純粹口頭的聲明可能不會有任何影響。巴以衝突和其他危機一樣,暴露出一種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不存在“國際社會”,存在的只是一個分裂、競爭、動盪的世界。同時,新冠疫情加速了傳統多邊框架的解體。

已經分裂且僵化的歐洲人的聲音是聽不到的。有些國家(特別是法國)害怕再次將衝突引入本土,並擔心反猶主義死灰復燃。另外一些東歐國家反對任何所謂“反以色列”倡議。因此,歐盟放棄對以色列施加哪怕一點點的壓力。與此同時,哈馬斯的火箭彈不加區別地射向以色列城市,構成了以色列採取軍事行動的合法理由。

一種前所未有的情況讓局勢變得複雜:即使在以色列城市內部也發生了騷亂。少數狂熱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出現的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衝突場面不僅向以色列提出了安全挑戰,也同樣是對國家凝聚力和社會模式的質疑。是共存還是同質化?數年來,以色列民族主義者一直都對少數阿拉伯人進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譴責。西方國家是否評估了這種已經被廣泛傳播的惡意呢?

巴勒斯坦問題令人疲憊不堪,然而,如果沒有政治解決方案,它會始終存在。一些阿拉伯國家可能想要翻過這一頁,並着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至於拜登政府,它絲毫沒有想要解決衝突的意思,人們可以從它那裏看到某種務實的跡象。

拜登並沒有着手與特朗普時代決裂。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停止向巴勒斯坦人提供援助,同時否認他們的一切政治權利。如今,拜登不得不接管這個問題。雖然他已經向當地派出特使,但究竟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來源:參考消息